中华传统故事在乡村家风建设中的价值和应用
谢海云
通化师范学院
摘 要:中华传统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化、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这些故事通过口口相传或文字记载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在乡村家风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传播手段局限、内容理解偏差及现代文化冲击等问题,导致中华传统故事的价值应用不够明确。针对这一情况,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故事在乡村家风建设中的价值应用,以优化乡村家风建设,推动乡村文明进步。
关键词:中华传统故事;乡村家风建设;价值应用
一、乡村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家为最小国,国乃千万家。一个国家的发展,必定离不开家庭的进步,而家庭发展的状况则和这个家庭的家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及作风,是家族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更是一个家庭里最本质的精神内核。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演进进程中,向来以对家教家风的重视而著称于世。从《颜氏家训》“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的嘱托,到《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的叮咛,家风始终是一家的文化体现,一国的精神底色,家国的气质面貌。[1]
自党的18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三个方面提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见解。而家庭、家教、家风也在党的二十大中首次被纳入党代会报告之中。[2]显然,家风建设对于家庭和谐、国家发展意义重大。乡村振兴是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引擎,是国家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而乡村振兴离不开家风的建设。在新时代,增强乡村家风家训文化的建设工作,对筑牢文化自信、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言,具备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3]
然而,当下的乡村,家风建设极为紧迫。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乡村人口大量外流,大批年轻人涌入城市谋求发展契机,乡村的空心化现象愈发严重。这导致传统的家族观念和家风传承受到冲击,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家风在代际之间的传递出现断层。比如,一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导,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行为出现偏差。此时,中华传统故事中的“孟母三迁”就具有启示意义,提醒家长要重视孩子成长的环境,即使身处乡村,也要尽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风氛围。
乡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氛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特殊的场域。所谓传统文化,也正是由家风家训文化的代代传承而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建设良好的乡村家风迫在眉睫。[4]
二、中华传统故事与乡村家风的内在关联
中华传统故事蕴含着优良家风,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独特的文化内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进程,尤其是文化振兴方面,这些蕴含在家风中的传统故事发挥着独特价值。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引领。乡风文明在乡村建设中至关重要,其中家风家训文化的作用不容小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家风家训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以家庭为依托,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乡村家风家训文化不仅具备一般文化的作用,对新时代乡村文化繁荣和经济振兴更具重要意义。当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风家训文化的现实价值,借助乡村家风家训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灵魂、为共同富裕增添动力,持续推动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而中华传统故事在家风家训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使优良家风得以生动展现和传承。
(一)文化同源性
从文化同源性来看,中华传统故事扎根于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乡村家风亦是在同样的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塑造了乡村社会独特的文化生态,而传统故事和家风都成为了这一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故事往往蕴含着先人们对于天地自然、人伦道德、社会秩序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口口相传、文字记载等方式传承下来。乡村家风同样承载着先辈们在长期的乡村生活中积累的智慧和经验,以家训、家规等形式在家族内部传承。例如,“曾子杀猪”的故事强调了家长以身作则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这与乡村中注重长辈言传身教、为后代树立榜样对家风影响的观念不谋而合。传统故事中的“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乡村家风中也被视为克服困难、勤劳致富的宝贵品质。它们都源于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诠释。
(二)价值契合点
其次,在价值契合点方面,中华传统故事与乡村家风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华传统故事常常传递着仁爱、诚信、友善、孝顺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在乡村家风中也被视为核心要义。“孔融让梨”的故事向人们传递了应懂得谦让,尊重长辈,关爱兄弟姐妹的道理,这种谦让和友爱的精神在乡村家庭中是促进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的重要因素。“尾生抱柱”的故事凸显了诚信的重要性,乡村家风也将诚信视为做人的根本,教育后代要诚实守信,言出必行。孝顺父母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二十四孝”里的诸如“卧冰求鲤”之类的故事,激励着人们在家庭中尽孝,而在乡村家风中,孝顺长辈、赡养老人同样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传统故事中的勤奋努力、勤俭节约等价值观,也与乡村家风中鼓励勤劳致富、节俭持家的理念相契合。
中华传统故事是乡村家风的重要文化源泉和价值引领。它们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传递给乡村民众,为乡村家风的形成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精神滋养。乡村家风则在日常生活中,将这些传统故事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付诸实践,通过言传身教,代代相传,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乡村家风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然而,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故事与乡村家风的内在关联,充分发挥传统故事的教育功能,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我们应当重视中华传统故事的整理和传播,让更多的乡村民众了解和认同其中的价值观念,同时结合时代需求,创新家风建设的形式和内容,使乡村家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中华传统故事在乡村家风建设中的价值体现
(一)道德引领价值
中华传统故事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乡村家风建设中具有显著的道德引领价值,这主要体现在对善良正直等品德的培育以及行为准则的规范两方面。
从品德培养的角度来看,中华传统故事蕴含着深厚的道德哲理和价值观念。它们倡导仁爱、正义、勇敢、诚信等核心品德,为乡村家庭成员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这些故事所传达的道德理念并非抽象空洞的教条,而是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深入人心,激发人们内心的道德自觉。在乡村相对简单纯朴的社会环境中,这种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更能引发共鸣,使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追求和践行善良正直等高尚品德。
中华传统故事对于行为准则的规范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它们确立了一系列明确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涵盖了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在家庭关系中,强调孝道、悌道、夫妻和睦等准则,引导家庭成员相互尊重、关爱与支持。在社会交往中,注重友善、互助、公正等原则,促使乡村居民在与邻里和外界的互动中遵循良好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作用不仅有助于维护乡村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更能提升乡村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
进一步深入分析,中华传统故事所承载的道德价值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适性。尽管时代在变迁,社会环境在变化,但其中所蕴含的基本道德原则始终不变。这些原则在乡村家风建设中能够适应不同的情境和需求,为家庭成员提供稳定的道德指引。同时,传统故事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增强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使乡村居民在共同的道德价值基础上形成紧密的情感联系和社会共识。
可以说,中华传统故事在乡村家风建设中的道德引领价值不可低估。它们通过对品德的培育和行为准则的规范,为乡村家庭营造了良好的道德氛围,促进了乡村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传承价值
《增广贤文》有提到,“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华传统故事在乡村家风建设中不仅具有显著的道德引领价值,还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延续乡村历史文脉和强化乡村文化认同这两个方面。
一方面,延续乡村历史文脉,中华传统故事是乡村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着乡村先辈们的智慧、经验和情感,记录了乡村的发展历程、风俗习惯以及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故事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通过口口相传或文字记载,传统故事传递着乡村的起源、先辈们的奋斗历程以及各种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一些关于乡村抵御自然灾害、共同建设家园的故事,展现了村民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是乡村历史文脉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让年轻一代了解到乡村发展的艰辛与成就,激发他们对家乡的尊重和热爱,从而更加自觉地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乡村的责任。同时,传统故事中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元素,也为乡村增添了神秘而迷人的色彩,丰富了乡村的历史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强化乡村文化认同,中华传统故事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乡村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而传统故事能够唤起村民内心深处的文化归属感。这些故事中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审美情趣,与乡村的文化特质相契合,是乡村居民共同的精神寄托。例如,关于邻里互助、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的故事,体现了乡村社会所推崇的核心价值观,让村民们在共同的文化语境中找到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传统故事还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同家庭、不同年龄段的人通过分享和交流这些故事,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强化了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当乡村居民对传统故事产生认同和自豪感时,他们会更积极地参与到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共同守护乡村的精神家园。
归根到底,中华传统故事在乡村家风建设中的文化传承价值不可小觑。通过延续乡村历史文脉和强化乡村文化认同,它们为乡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力,使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根基。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故事在乡村家风建设中的情感凝聚价值不容小觑。它可以凭借正面的引领和反面的警示,让乡村家庭成员和村民清晰地认识到和谐关系的重要性,有力地推动亲情的升华以及乡村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为乡村塑造出温馨、融洽的生活环境。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当下,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故事在乡村家风建设中的价值应用。通过弘扬这些故事,让更多的乡村家庭培养更加良好的家风。我们期待着中华传统故事能够继续在乡村的土地上绽放光彩,为乡村的美好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让每一个乡村都成为充满爱与关怀的温馨家园。
参考文献
[1]高闰青.新时代良好家风建设的重要价值、主要内容与实践路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4(03):39-44.
[2]管雅倩.焦裕禄家风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23,DOI:10.27276/d.cnki.gsdgc.2023.000779.
[3]曾祥明,李欣悦.新时代乡村家风家训文化发展的价值、困境与路径优化[J].湖南人文科学学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