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声乐中的“声”与“情”
蔡烨慧
衡阳师范学院 湖南省衡阳市421000
【摘要】民族声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声”与“情”和谐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本文探讨了民族声乐的特点、民族新唱法的产生以及“声”与“情”的辩证关系,要求演唱者深入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基调,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到演唱中,最终实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以新疆民歌《一杯美酒》为例,演唱者通过准确把握音色、音量、节奏和旋律,深入理解歌词,并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传达出歌曲的真挚情感,与听众产生深刻的情感交流,展现出民族声乐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民族声乐,声音,情感,声情并茂
一、民族声乐
民族音乐是指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音乐艺术形式,它深深植根于各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习俗和审美之中。中国民族声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最初的音乐形式与劳动、祭祀、庆典等活动紧密相连。早在2000多年前,西汉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刘安就已经注意到歌唱发自劳动的呼声,他在《淮南子》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其于举大木者善矣。”就是说,当人们一起抬举粗壮的木头时,前面的人大声喊号子,后面就会有人跟着大声附和,目的在于鼓励大家一起出力,这样能够集中力量团结起来一起抬起木头。[ 李金柱.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起源与形成[J]. ;《艺术教育》,2014年。]《吴越春秋》中记载的黄帝时期的“弹歌”和《淮南子》中记载的“劳动号子”,是中国民族声乐的基本雏形,它们的演唱形式多以吆喝、呐喊为主。[ 丁爱华.探诗词歌曲历史 品多彩雅乐神韵[J]. ;《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5年。]
中国民歌唱法的特点:声音具有美感,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多高亢。中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民族语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例如:江苏民歌《茉莉花》中那清新脱俗的芬芳,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感受那份纯真与美好,演唱者往往采用吴语演唱这首歌曲,歌曲风格细腻优雅,听来感到新颖亲切,生动地刻画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乐府民歌《敕勒歌》反应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歌词“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的“野”唱或读“yǎ”,“野”是古音,为了诗词押韵,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景象,展现了草原儿女的豪迈与坚韧。
民族新唱法主要是在继承中国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特点,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出来的一种的唱法。这种唱法既有民族唱法的优点,例如咬字吐字清晰,声音甜美;又有美声唱法的声区统一,音域宽广,真假声结合的特点。中国由于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等因素形成了民族歌曲演唱的个性化特色。
二、“声”与“情”
声,就是指声音。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为“通过物体之间发生碰撞或振动产生了波,从而传入到耳朵中,形成的印象”[ 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16年9月。]。在声乐演唱中,声是歌唱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既是歌唱表达的媒介,又是歌唱表演的形式。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声传递情感、思想和信息,同时也能反映出歌手的个性和特色。因此,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声音的运用往往要考虑到作品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
情感,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复杂感受,它涵盖了喜怒哀乐、爱恨情愁等各种不同的情绪状态。《心理学大辞典》中就讲到:情感是人们在面对客观事物时内心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态度或是体验感[ 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情的含义指的是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演唱者对歌曲的情感理解,歌曲中的情感是演唱者表达的重点,演唱者需要深入理解歌曲的背景、主题和情感内涵,通过自己的对民族声乐作品的理解以及表情、肢体等,将歌曲的情感表现出来。
三、民族声乐演唱中“声”与“情”的辩证关系
1.主“声”说
主“声”说学者认为在歌唱中声音技术比较重要,是属于演唱作品的本质属性,只有良好的声音技术才能更好的表达歌曲的情感。其认为想要打动观众首要是优美的声音,最关心的便是声乐表演中声音的表现,演唱出优美的音乐首要掌握精湛的声音技术。
声音是影响音乐表演的首要因素,也是最直接的因素,演唱者想要完美的表达音乐就必须有一个好的音乐技巧。德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马尔开西曾说过:演唱者的首要目标就是练习声音的技巧,这个基本功是演唱者日后表演的重中之重,对于演唱者的未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放弃声音的练习他会失去一切。世界著名歌唱家都有优秀的声音技术优美的声音才让无数歌迷对其表演青睐。
2.主“情”说
主“情”说学者认为在歌唱中情感是演唱作品的重点。在歌唱的学习过程中,有的专业老师会教导学生,重视用内心情感去演唱作品。在演唱者演唱作品之时,若只单纯的完成谱面的展示,这样的演唱就过于呆板,不能很好的表达音乐情感,也不会让听众有美的享受。一个好的声乐表演,必须了解歌曲内涵,并加入自身的理解,还可以在演唱过程中加入一些合适的动作,良好的肢体语言会让作品演绎锦上添花,使得表演更加的丰富与饱满。
3.“声”与“情”的统一
随着民族声乐艺术不断更新发展,关于主“声”说与主“情”说,虽然部分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更多人认同两者互惠互利的关系。利用良好的声音技巧将情感表现出来,把演唱者的情感融入声音,声中带情,情中有声。“情”与“声二者合一,才能让听众感受到艺术的绽放。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声”与“情”二者密不可分,他们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只有二者合一,方能达到歌唱真正的声情并茂。演唱者若仅追求优美的声音而忽略歌曲的情感内涵,就如同树木失去了枝干人失去了灵魂,这样的歌唱无法与观众共情。若只重视情感却忽视歌唱技术歌唱声音,演唱者所表现的内涵或许可感动自己,但也仅能感动自己。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将以声传情和以情带声相结合,才能实现声情并茂地演唱民族声乐曲目。
(1)以声传情:演唱者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自己更好的声音、语言和歌唱技术,将歌曲中的情感更充分的表达出来。运用更好的声音做歌曲的媒介,更好的传递歌曲内涵,表达心中的情感。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通过发声特点和声音控制,来展示其声音技巧,民族声乐演唱强调“以字行腔,字正腔圆”,这是其发声的基本特点。演唱者需要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确保每个字音都清晰准确,同时声音圆润饱满,富有穿透力和感染力。此外,演唱者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自如地控制声音的强弱、高低、快慢等变化,以适应不同风格、不同情感的声乐作品。这种声音控制的能力是达到“声情并茂”的基础。
(2)以情带声:演唱者在演唱歌曲作品之前了解歌曲的背景、内涵,之后对作品的情感基调进行把握,通过对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有效把握,能帮助演唱者更好的体会作者写歌曲心中的体会以及所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感情的丰富带动身体的协调,带动呼吸的流畅声音的流动,从而让歌唱更加的声入人心。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演唱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深刻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和想象,将作品中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再通过歌声传达给观众。这要求演唱者不仅要能够准确地表达作品中的情感,还要能够将这些情感传递给观众,同时,演唱者也需要在演唱过程中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交流,通过表情、动作、眼神等手段来增强情感的传递效果。
结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民族声乐中“声”与“情”的和谐统一,强调了声音技巧与情感表达在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民族声乐的特点、新唱法的产生以及“声”与“情”的辩证关系,说明演唱者如何通过深入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基调,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到演唱中,实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以新疆民歌《一杯美酒》为例,演唱者通过准确把握音色、音量、节奏和旋律,深入理解歌词,并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传达出歌曲的真挚情感,与听众产生深刻的情感交流,展现出民族声乐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张雨.民族声乐演唱中技巧和情感的融合探究[J].艺术评鉴,2024, (11): 26-31.
[2]张智.民族声乐演唱中情感的重要性及运用[J].名家名作,2024,(14):25-27.
个人简介:蔡烨慧(2000.12)女,汉族,湖南省岳阳市,硕士研究生在读,专业方向:声乐演唱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