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徐薇 董娇
大连艺术学院 116600
摘要:高校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力军,针对艺术类高校思政课的现状和学生的特点,深入探索和分析艺术类高校思政课的改革方向和路径,着力构建一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一、艺术类高校思政课现状
(一)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特点
自由开放是艺术类专业的特点,时尚张扬是艺术类学生的标签。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具有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较差等特点。艺术类学生表现欲望强烈,喜欢努力体现自身的创造性。他们倡导独立的空间,排斥思想教育,我行我素,追求自由。对一切条条框框的规定不以为然,存在生活习惯散漫、纪律性不强等特点。
(二)艺术类高校思政学科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艺术类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情况,笔者对所在学校的大一学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进行了摸底调查,本次调查依托问卷星平台,一共发放调查问卷950份,有效回收了922份,其中理科生出身占87.96%,文科生占12.04%。在问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中,你最看重什么方面?”,回答“看重时代需求”的占33.41%,“看重理论知识”占28.09%,“看重故事性”占22.89%,“看重实践性”占14.97%。问卷中提到“你对老师的课堂效果有什么要求?”学生回答“老师讲课要能突出重点、难点,便于理解”占30.59%,“讲课方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占24.4%。
从本次课前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笔者所教的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学生总体思政学科基础比较差,学生更看重思政课的时代性,而非理论性;学生对思政教师更期望于授课内容有趣,讲授的内容要简单易懂。
(三)艺术类高校思政课学生状况
调查发现,艺术类高校学生的专业课主要是小班教学,有的专业是一对一授课,而思政课目前以大班教学为主。学生更侧重于学习专业课,而轻视思政理论课。思政课上,教师以理论讲授为主,近年来思政课教师尽管采取了各种形式能够有效调动班级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但是如何能够调动所有学生参与课程中确实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思政课上,有极少数学生对课程内容非常感兴趣,能够做到积极思考,跟上老师授课的进程,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在思政课出现了消极、犯困、玩手机等现象,甚至有个别学生出现旷课、成绩差等情况。
二、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基于艺术类高校思政课的现状与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艺术类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急需要解决的重点内容。
(一)教学形式多样
1.注重小班制授课
艺术类高校思政课应打破大班授课的形式,推行小班授课,这样教师能够兼顾到每个学生的情况,有利于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小班制教学可以让教学形式由沉浸式教学转向体验式教学,将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形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学习形式。
2.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思政课堂不应局限于教室中,应根据授课内容选择授课的场地,可以走到校园里进行互动式授课,可以去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可以走到田间、地头进行体验等。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思政教师也经常把思政课上到了思政剧目排练现场,能够让参演师生更好地理解剧目的历史背景、人物的精神品质等,有利于将艺术与思政形成一种跨界的融合碰撞,充分挖掘角色本身的内涵,帮助演职人员塑造出深刻、鲜活的人物形象,这种艺术和思政的紧密结合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教学手段丰富
“一言堂”式的单纯的讲授法进行教学已经不适合艺术类高校的思政课堂,在思政课的授课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的兴趣。如今我们已经大踏步步入到“互联网+”时代,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低头族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因此,高校思政课也要重视新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要紧密与教学内容结合。充分利用智慧教室的多媒体功能,让思政课堂活起来。课堂上可以运用VR技术描绘人物、故事和场景,不仅让学生沉浸其中,也能让教学氛围更活跃,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用这样的现代科技可以让思政课得到更高的认可。VR技术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中有更加立体的、沉浸的亲临感和主视角的体验方式,呈现出创新式思政课堂。这种体验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知党史国史上的重要时刻,获取对历史和文化深刻的情感认同。
(三)教学内容新颖
艺术类高校的思政课要寻找思政课程内容与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在讲授内容中要穿插艺术鉴赏、小组讲述、艺术表演等环节,笔者以所教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1.采用艺术鉴赏导入新课
结合课程内容,教师在课前精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让学生以艺术展、演、练等形式完成。之后要结合学生自己参与展示的作品进行艺术鉴赏,分析该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从而导入课程的内容。通过设置“课程+艺术”的导入环节,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把自己所学专业与“纲要”课程充分融合,让学生在多学科相互促进中品味到学习思政课理论知识的乐趣。
2.让学生参与课堂讲述
学生每节课需要按照小组进行分享汇报,每次课一个主题。各小组课前查阅好资料,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小组分享汇报的PPT、讲稿等工作。在课堂讲述中各小组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讲述形式,例如可以现场连线同学表演或者发言,也可以多人来讲述同一个主题内容等。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讲述的环节,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自主进行查找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和集体合作的能力等,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在自学、讲述和交流中加深对本部分的理解。
3.用艺术表演理解课程主题
在课程的结尾,教师对本课讲述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把本次课的内容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本环节的设置,不仅让学生在思政课中展示自己的专业课功底,还能够在思政课中进一步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从而为学生创作和表演艺术作品做好了理论背景的铺垫。
艺术类高校的思政课与艺术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思政课程中教师主体的“霸语”“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的意识。思政课与艺术相融合的体验式教学符合当代0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适应了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59-60.
[2]王茂胜,张凡.“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要求[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55.
[3]韩君华,许亨洪.“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建的机制探析[J].实践研究,2021(2):96-97.
[4]唐晓春,李俊丰.新时代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政课教学的意义、困境和改革路径[J].南方论刊·2020年第5期:102.
徐薇:1982年9月,女,汉族,辽宁大连,硕士研究生,讲师,专门史,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