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韩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郝玉鑫
哈尔滨剑桥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9
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课程思政在韩语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分析韩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阐述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挖掘、教学方法创新以及教学评价完善等多方面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具体策略,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展示实施方案,同时对可能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措施,以期为韩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提供有益的参考,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正确价值观的韩语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韩语教学;教学方法;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思政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韩语专业旨在培养精通韩语语言技能,熟悉韩国文化、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韩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不仅能够传授韩语语言知识和文化,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国际化韩语人才。
一、韩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韩语专业学生在掌握韩语技能的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坚守本国立场,传播优秀文化。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韩语语言文化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跨文化交流的需要
在与韩国的文化交流中,学生需要正确认识两国文化差异,在学习韩国文化精华的同时,引导学生追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与脉络,发现中国文化在东亚文化圈中的深远影响力。课程思政在韩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韩语的过程中,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全球性问题,如:环境保护、人权平等、国际合作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全球意识与国际责任感,使学生在未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能够坚守中国立场,传播中国声音,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韩语专业自身特点
韩语教学内容涉及韩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知识,这些内容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对这些素材的思政解读,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课程思政在韩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设定教学目标:明确思政导向
传统韩语教学目标主要侧重于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如:词汇量的扩充、语法的掌握、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升等。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制定韩语教学目标时,应与思政目标有机融合。例如,在基础韩国语课程中,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意识;在高级韩国语课程中,增强学生对国际事务的分析能力和爱国情怀的表达能力等。
(二)挖掘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1.语言基础教学
在韩语语言基础教学中,词汇与语法的讲解可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解韩语中的敬语体系时,除了介绍其语法规则与用法外,可引导学生思考敬语背后所体现的韩国社会文化中的等级观念、礼仪规范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尊重与谦逊态度,进而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文化在人际交往规范上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文化比较与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文明礼仪,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2.韩国文学作品分析
韩国文学作品是韩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作品赏析过程中,可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内涵。如韩国经典小说《土地》,作品通过描写朝鲜半岛农民的生活变迁与抗争,反映了社会阶层矛盾、民族命运以及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与坚守。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作品时,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让学生了解韩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与人民的奋斗历程,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中国近现代史上农民阶级在革命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社会责任感。
3.韩国历史文化学习
在讲解韩国历史文化时,结合中国与韩国的历史渊源。如在介绍朝鲜半岛古代文明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过程中,强调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包容性,增强文化自信。
4.时事热点讨论
关注中韩两国的时事热点话题,如韩国的环保政策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对比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不同国家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三)创新教学方法:融入思政教育
1.情境教学法
在“商务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创设与韩语学习相关的情境,模拟中韩商务谈判场景,在谈判过程中融入诚信、合作等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正确的价值观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2.小组合作学习
在“基础韩国语”课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分组完成韩语项目任务,如:制作介绍中韩文化交流的韩语视频。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态度。
3.案例教学法
引入韩语相关的实际案例,如:韩国企业在华发展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分析其中涉及的文化冲突、商业道德等问题,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四)完善教学评价:考量思政成效
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除了考核学生的韩语语言能力外,将学生在课程思政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例如,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思想深度、在小组项目中体现的团队精神和价值观等,通过评价引导学生重视课程思政学习。
三、课程思政在韩语教学中的实际案例分析
以“韩国语阅读”课程为例,选取一篇关于韩国年轻人社会参与度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提出问题:韩国年轻人的社会参与模式对中国有何借鉴意义?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责任、公民意识等思政概念。最后,每个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强调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不同国家青年应有的担当。通过这一案例,学生不仅提高了韩语阅读能力,还深入思考了社会责任感等思政内容,达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效果。
以“韩国影视赏析与翻译”课程为例,选取韩国电影《辩护人》进行赏析。电影讲述了一位律师为民主和正义抗争的故事。可以在观看电影后,采用课堂讨论、小组汇报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讨论电影中所体现的法治精神、人权意识以及个人为了社会公正而努力奋斗的价值。引导学生对比韩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中国当下的法治建设与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让学生深刻理解法治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公民维护正义的责任,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信。
以“韩国语会话”课程为例,以“环保”为主题进行韩语口语练习。介绍韩国在环保方面的一些举措,如: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利用等,同时引导学生探讨全球环境问题以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明白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共同应对环境挑战的责任,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给学生设置情景对话任务。学生模拟在中韩环保交流活动中的场景,用韩语交流各自国家的环保经验和做法。比如,学生 A 扮演韩国环保志愿者介绍韩国社区的垃圾分类推广活动,学生 B 则以中国环保工作者的身份讲述中国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成就,并探讨双方在环保科技合作方面的可能性。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然地运用韩语表达思政相关的概念和观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深化对思政内容的理解。
以“基础韩国语”课程为例,在讲授韩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传承等内容时,让学生掌握与韩国传统节日相关的韩语词汇、语法及表达方式,同时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传承,增强学生对文化保护和传承意义的认知。最后,与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对比,学会用韩语讲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如:教师先讲解与韩国春节、中秋节等节日相关的韩语单词,如“年糕汤”、“松饼”等,以及描述节日活动的句式。
介绍这些节日的起源、习俗和传统仪式,例如:韩国春节时的祭祀祖先、拜年等习俗。然后引导学生对比中国春节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探讨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化以及传承的重要性,家庭观念的体现、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构建等。
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用韩语制作一份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手抄报,并在班级中展示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韩语综合运用能力,还深入思考了文化传承这一思政主题。
以“韩国语视听说”课程为例,在学习“韩剧中的职场文化与职业精神”类主题内容时,通过观看韩剧片段,提高学生韩语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理解韩剧中所展现的职场文化、职业精神,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教师选取如《未生》等职场题材韩剧的片段,播放前提出一些与职场场景相关的问题,如“剧中人物在面对工作难题时是如何沟通的?”“他们展现了怎样的团队合作精神?”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观看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片段中的韩语表达方式、职场礼仪以及人物所体现的职业素养,如:敬业、坚持、勇于承担责任等。分析主角在面对高强度工作压力和复杂人际关系时的应对方式,以及对自己职业目标的坚守。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仿韩剧中的职场场景进行韩语对话,将所学的职场韩语表达和理解到的职业精神融入表演中。最后,教师总结韩剧所反映的韩国职场文化特点,并引导学生结合中国职场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四、课程思政在韩语教学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一)挑战
1.教师思政意识与能力参差不齐
语言类教师大多是语言专业出身,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侧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不足,缺乏主动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意识。
2.思政元素与韩语教学内容融合生硬
韩语教学内容有其自身的体系和特点,主要围绕韩语语言知识、韩国文化、文学等展开。如果生硬地加入思政元素,很容易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比如,在讲解韩语语法规则时,强行插入思政教育内容,会让学生感觉突兀,无法将两者建立合理的联系,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思政能力有限
即使教师有意愿开展课程思政,但是由于缺乏思政教育相关的专业培训,在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与韩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渗透思政教育等方面能力有限。例如,不知道如何从韩语教材中的韩国文化、历史部分自然地引出中国文化价值观对比,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4.学生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对于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会不同。有些学生可能对思政教育不感兴趣,认为在韩语课中加入思政内容是一种负担,会分散学习韩语语言本身的精力;而有些学生可能会过度关注思政内容,忽略韩语知识的学习,难以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
五、结论
课程思政在韩语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设定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策略实施,并有效应对面临的挑战,可以实现韩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这将有助于培养出既有扎实韩语专业知识,又具备正确思想政治观念的高素质韩语人才,为中韩文化交流、国际合作以及国家发展贡献积极力量,推动韩语教学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不断发展与创新。在未来的韩语教学中,应不断探索和完善课程思政的应用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和社会环境。
基金项目:哈尔滨剑桥学院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基础韩国语2。
参考文献:
[1]王嘉镕.课程思政在韩语精读课程中的融入[C].会议论文集,2023.
[2]王梅.OBE理念下课程思政在韩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
作者简介:郝玉鑫(1990-),女,硕士,主要从事韩国语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