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 视角下幼儿园中华传统节日教育研究
李红
重庆市万州区(鸡公岭)江南幼儿园 重庆市404100
摘要:本研究以 “活教育” 理念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幼儿园中华传统节日教育的实施与意义。通过对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当前存在活动形式单一、教育深度不足等问题。基于 “活教育” 的原则,提出了构建多元体验式节日活动、整合家庭与社区资源以及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等策略,旨在使中华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园中更具活力与实效性,促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感知、理解与传承,为其全面发展奠定文化基石,同时也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活教育;幼儿园;中华传统节日;幼儿教育
中华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教育,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如教育方式生硬、未能充分契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等。“活教育” 理念强调以幼儿为中心,注重生活体验与实践探究,为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通过将 “活教育” 理念融入传统节日教育过程,能够让幼儿在生动、鲜活的教育情境中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启蒙与传承,推动幼儿园教育在文化传承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一、理论溯源与价值探寻
(一)“活教育” 理念之解析
“活教育” 强调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的教育目标,注重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倡导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引导幼儿观察自然季节变化来学习知识,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主动探索。这种理念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和好奇心,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以幼儿为中心的导向,鼓励幼儿在实践与体验中成长,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使教育回归生活本质,培养幼儿适应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中华传统节日教育的内涵与功能
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道德与民俗知识。如春节的团圆文化、清明节的孝道传承等。在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教育,能够促进幼儿文化认知的启蒙,让他们从小了解本土文化特色。同时,在参与节日活动过程中,如中秋赏月、端午包粽子等,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幼儿品德修养和社会情感发展奠定基础,使其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之心。
(三)二者融合的教育契合性
“活教育” 的实践特性与传统节日教育的生活性高度契合。传统节日源于生活且在生活中传承,正好为 “活教育” 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场景。例如,在重阳节带领幼儿去敬老院慰问老人,既践行了 “活教育” 中在生活里学习与成长的理念,又能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感受重阳节尊老敬老的文化内涵。这种融合能够让传统节日教育摆脱单纯的知识传授,以更生动、鲜活的方式融入幼儿园教育体系,使幼儿在积极参与和体验中深入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实现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二、现状洞察与问题剖析
(一)幼儿园教育实践现状调查
通过对多所幼儿园的观察与问卷调研发现,部分幼儿园已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在活动形式上,多以节日主题绘画、故事讲述为主。例如,在端午节时,教师会给幼儿讲述屈原的故事,并让幼儿绘制龙舟图案。然而,活动的频率较低,往往只在节日前后短暂开展,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课程设计,难以让幼儿形成深入、全面的节日文化认知,且活动内容较为单一,对幼儿的吸引力有限,难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现存问题深度挖掘
其一,教育方式缺乏活力。许多教师只是机械地讲解节日知识,未能充分利用 “活教育” 理念创设丰富的体验情境。如在介绍春节习俗时,仅口头描述贴春联、放鞭炮等习俗,幼儿缺乏亲身体验,难以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其二,资源整合不足。幼儿园较少与家庭、社区协同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家庭中的节日传统习俗传承未能有效融入幼儿园教育,社区中的节日文化资源如民俗展览、民间艺人表演等也未得到充分利用,导致教育资源分散,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对幼儿发展影响的反思
当前的传统节日教育现状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幼儿难以深入理解和内化传统节日文化,难以建立起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在能力培养方面,由于缺乏实践与体验机会,幼儿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例如,在制作传统节日手工艺品时,如果只是教师示范,幼儿模仿,幼儿无法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也难以在团队合作制作过程中提升社交能力,阻碍了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与个性发展。
三、策略构建与实践创新
(一)基于 “活教育” 的课程设计策略
首先,构建主题式节日课程体系。以传统节日为主题,设计一系列围绕节日文化、习俗、历史等方面的课程活动,并按照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安排课程进度。如在中秋节课程中,先从幼儿熟悉的月饼入手,开展月饼制作活动,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了解月饼的种类、制作工艺等,再通过故事、诗歌等形式深入学习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其次,注重课程的情境创设。根据不同节日特点,在幼儿园内打造相应的节日环境,如春节时布置充满喜庆氛围的教室,张贴春联、挂红灯笼等,让幼儿在沉浸式环境中感受节日氛围,增强学习兴趣。
(二)多元主体协同教育模式
家庭与幼儿园应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家庭是幼儿接受传统节日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可以在节日期间与幼儿一起参与家庭传统习俗活动,如春节一起包饺子、写春联,并将这些活动以照片、视频等形式分享到班级群,与教师和其他幼儿互动交流。幼儿园则可以为家长提供传统节日教育指导,如举办家长讲座,介绍如何在家庭中开展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节日活动。此外,社区也应积极参与其中,与幼儿园共同组织社区节日庆典活动,如端午节社区组织包粽子比赛,邀请幼儿园幼儿和家长参加,让幼儿在社区活动中感受节日的热闹氛围,拓宽视野,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
(三)幼儿自主探究与体验式活动开展
鼓励幼儿在传统节日教育中自主探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 “为什么元宵节要挂灯笼?” 引导幼儿通过查阅图书、询问长辈等方式自主寻找答案。在节日活动中,注重幼儿的体验式学习。例如,在清明节组织幼儿去郊外踏青、扫墓,让幼儿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以及清明节的祭祀文化;在重阳节让幼儿走进敬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送上自己制作的贺卡等,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爱心、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提升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感悟能力,使传统节日教育真正深入幼儿内心,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结语
在 “活教育” 视角下对幼儿园中华传统节日教育的研究,揭示了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成长与文化传承进程中的关键意义。通过剖析现状、挖掘问题,构建了一系列贴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策略,涵盖课程设计、多元主体协作以及自主探究体验活动等维度。这些策略助力幼儿在实践与体验中感悟传统节日的深邃内涵,促进其文化认同感、动手能力与社会情感的协同发展,为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教育开辟了新路径。然而,实践之路仍需持续探索与完善,未来应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创新教育形式,以确保传统节日文化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宫云菲.幼儿园节日文化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 [J]. 江苏教育研究,2023,(Z2):94-97.
[2] 管文玉.浅谈幼儿园如何渗透传统节日文化 [J]. 才智,2023,(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