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计算机视觉辅助的空管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研究

作者

刘楷

民航新疆空中交通管理局技术保障中心,乌鲁木齐,830016

摘要:空管雷达目标识别是航空管制领域的核心技术,计算机视觉的引入为目标识别提供了全新思路。本文探讨了计算机视觉辅助下空管雷达目标识别的关键技术,包括图像处理、深度学习算法应用和多模态融合方法,并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分析了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优势与局限。研究表明,计算机视觉在提升目标识别精度、实时性和系统智能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未来通过优化算法设计、完善数据资源和推进硬件适配,计算机视觉在空管雷达中的应用将进一步增强,为航空安全提供更加精准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计算机视觉;空管雷达;目标识别;深度学习;多模态融合

引言

随着航空业的快速发展,空中交通流量大幅增加,对空管雷达的目标识别精度与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传统雷达目标识别主要依赖信号处理技术,在复杂环境中容易受到噪声和干扰影响,导致目标分类与识别的准确性下降。计算机视觉技术凭借其在图像特征提取、模式识别和深度学习中的优越性能,为雷达目标识别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本文将重点探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空管雷达目标识别中的关键应用,分析其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并提出技术优化路径,为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一、计算机视觉在雷达目标识别中的应用

(1)图像处理技术的引入

计算机视觉的图像处理技术是目标识别的重要基础。通过对雷达回波信号进行图像化处理,可生成二维或三维目标图像,便于后续的特征提取与分类。例如,利用图像增强技术提高雷达回波图像的对比度与清晰度,能够帮助识别小目标或弱信号目标。此外,图像分割技术可用于提取目标区域,从而减少背景噪声对识别的干扰。这种基于图像处理的目标识别方法为复杂场景下的雷达目标分类提供了新思路。

(2)深度学习模型的应用

深度学习在目标识别中的表现尤为突出。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可以自动提取雷达目标图像的多层特征,并进行分类。例如,在空管雷达中,CNN可用于识别不同类型的航空器目标,区分商用飞机、小型无人机和鸟群等。通过大规模数据集训练,深度学习模型的识别精度不断提升。特别是迁移学习方法,可在小样本场景中高效应用已训练好的模型,进一步降低数据依赖,提高识别性能。

(3)多模态融合的技术探索

多模态融合技术将雷达信号数据与视觉数据结合,通过跨模态信息的互补,提升目标识别的准确性。例如,在低可见度环境中,雷达信号可补偿视觉数据的不足,而视觉数据则能为雷达信号的目标分类提供更精细的特征描述。通过多模态数据的协同处理,可增强系统对复杂场景的适应能力,有效提升空管雷达的目标识别效率。

二、计算机视觉辅助下目标识别的优势与挑战

(1)提高目标识别精度

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深度特征提取和模式分析,有效提升了雷达目标识别的精度和鲁棒性。在低信噪比环境中,传统雷达信号容易受到噪声干扰,而视觉技术弥补了这一不足。通过多层次特征提取,视觉辅助技术可精准分辨弱信号目标。例如,在机场周边监测中,视觉技术结合雷达数据,能够识别微小目标如小型无人机,显著增强空管雷达的监控能力。这种能力提升让雷达在复杂环境中应用更为可靠,为航空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持。

(2)提升系统实时性与智能化

借助高性能计算设备(如GPU、FPGA),计算机视觉算法能够高效处理雷达实时数据,实现动态目标识别。智能学习算法的引入让系统可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整策略,例如在突发气象或异常飞行目标情况下,快速分析多模态数据并优化模型配置,确保系统稳定性和准确性。实时性能的提升使系统能迅速响应复杂飞行环境需求,大幅提高空管雷达效能,满足航空管制对精准决策的高要求。

(3)面临的数据与计算资源挑战

尽管计算机视觉技术展现了巨大潜力,但其对数据与计算资源的高需求仍是主要挑战。训练高精度深度学习模型需要大量标注数据,而跨模态融合增加了数据采集与标注复杂性。例如,雷达信号与视觉数据的同步校准和匹配增加了预处理难度。此外,有限的计算资源可能限制高性能模型的实时运行,特别在资源受限场景中。解决这些问题需优化算法设计、简化模型结构,结合高性能硬件(如边缘计算设备),以降低资源消耗,确保技术的高效应用。

三、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1)机场周边低空目标监测

在机场周边区域,低空目标(如无人机、鸟群)的识别对飞行安全至关重要。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可将雷达信号与红外图像相结合,实现对低空目标的高精度监测。例如,在某机场的试点项目中,结合CNN和多模态数据的目标识别系统,低空目标检测率提高了30%,有效降低了飞行事故风险。

(2)复杂气象条件下的目标追踪

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如强降雨或大雾天气,传统雷达目标识别精度往往下降。通过计算机视觉的辅助处理,可利用红外成像和雷达信号互补特性,增强目标追踪能力。在某航线的空管实验中,利用视觉与雷达联合处理技术,实现了对目标的精准追踪,确保了航班运行的稳定性。

(3)高密度航班流量管理

在高密度航班区域,通过计算机视觉的目标分类与动态调度算法,可优化航班流量管理。例如,通过实时分析航班分布和运行态势,识别潜在冲突风险,并结合视觉目标数据进行动态调整,为空中交通提供更安全高效的解决方案。

四、技术优化与未来发展方向

(1)优化算法与硬件适配

针对计算机视觉算法的复杂性,需优化模型结构,提高其运行效率。例如,采用轻量化神经网络模型,降低计算资源占用。同时,通过结合高性能计算硬件(如FPGA、GPU),提升算法的并行处理能力,确保实时性。

(2)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整合多平台、多场景的雷达与视觉数据资源,建立统一的共享数据库,为算法训练与优化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同时,利用数据清洗与增强技术,提升数据质量,为多模态融合技术的深入应用奠定基础。

(3)多模态协作的智能优化

未来雷达目标识别将更加依赖多模态协作技术。通过深度学习与传统信号处理方法的结合,实现不同模态数据的协同优化。结合自适应算法,雷达系统能够动态调整参数,提高复杂场景中的识别效率与适应能力。

五、结语

计算机视觉辅助的空管雷达目标识别技术在提升识别精度、实时性和智能化水平方面展现了重要潜力。通过技术优化和多模态融合,该技术为航空管制提供了高效可靠的支持。未来需进一步完善算法设计、优化硬件适配,并整合多平台数据资源,为计算机视觉在空管雷达中的全面应用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珂,潘浩然.无人驾驶环境下行人过路意图识别技术研究综述[J/OL].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30[2024-11-18].https://doi.org/10.13196/j.cims.2024.0437.

[2]刘晓莉,王洪龙,贺鹏鸣,等.一种多层次贝叶斯雷视融合目标检测与识别方法[J/OL].计算机技术与发展,1-7[2024-11-18].https://doi.org/10.20165/j.cnki.ISSN1673-629X.2024.0309.

[3]吴忠蔚,张伟,李孝平.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管线地质灾害排查的研究与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24,36(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