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王心雨

齐鲁理工学院

摘要:在当前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已成为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围绕“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探讨其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学改革路径与实践策略,旨在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文化底蕴和良好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思政已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中国当代文学史”不仅承载着传授文学知识的重任,更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对“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1深化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

高等教育的基石与灵魂,在于坚定不移地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一过程,绝非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贯穿整个教育体系的血脉。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思政体系,我们巧妙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织进每一堂课的经纬之中,使之成为滋养学生心灵、塑造学生品格的甘露,从而确保立德树人这一宏伟蓝图得以落地生根,绽放出璀璨的教育之花。

1.2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飞跃:在高等教育的殿堂里,我们追求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积累与传承,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此,我们强化思政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使之成为连接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桥梁。这一举措,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他们成为既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又拥有高尚道德情操、广阔国际视野和深邃人文思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1.3积极回应时代发展的深切呼唤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中,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我们更加坚定地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让他们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与灿烂文化,从而激发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不仅是对学生个人成长的负责,更是对国家未来发展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情献礼。

2教学改革路径与实践策略

2.1深化并丰富教学内容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广阔背景下,精心编织中国共产党党史与新中国国史的知识经纬,不仅追溯文学发展的轨迹,更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如何引领人民历经革命烽火、建设艰辛及改革开放的壮丽征程,使学生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入挖掘红色文学宝库,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度剖析,同时创新教学方式,如举办红色文学读书会、原创红色剧目排演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情怀。

紧密关注当代文学的新动态、新趋势,及时将优秀作品、新锐思潮纳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

2.2探索并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鼓励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提问;同时,通过浸润式教学,将思政教育元素巧妙融入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提升思想境界。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模式,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则聚焦于深度讨论和互动交流,提升学习效率;同时,结合场景教学,如组织学生参观文学纪念馆、作家故居等,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感受文学的魅力,增强学习体验。围绕特定文学主题或社会问题,组织专题讨论会,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推行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积极与文学馆、文学研究机构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和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设计并实施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文化调研项目,如红色文化遗址考察、地域文学特色研究等,让学生在调研过程中深入了解文化内涵,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定期举办文学讲座、读书分享会、文学创作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学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舞台,激发他们的文学兴趣和创作热情,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结语

在“课程思政”这一宏观教育理念的深刻引领下,“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的革新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与使命感,它作为一项多维度、深层次的系统工程,迫切呼唤着教师群体在教学实践中持续不懈的探索与勇于创新的精神。具体而言,我们致力于通过一系列精细化与前瞻性的策略,来全面升级这门课程的教育生态。在教学内容的优化上,我们力求精准对接时代脉搏,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将经典文本与当代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能够深刻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从而拓宽其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我们改革的另一大亮点。我们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思想碰撞的活跃舞台。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线学习平台等,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体验。实践教学的强化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我们注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社会调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同时培养其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不断深化“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将持续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更多既具备深厚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又拥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2-06-05).

[2]侯业智.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路径探讨[J].文学教育(上),2022,(0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