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对下肢多发伤骨折并发休克患者实施急诊护理的效果评价

作者

杭云婷

丹阳市人民医院 212300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对下肢多发伤骨折并发休克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接受医治的下肢多发伤骨折并发休克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进行研究,为了更加明确护理方式不同患者的恢复情况有差异性,将上述7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35例,前组和后组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急诊护理,随后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的镇痛药物使用频率比对照组低,急诊分诊时间和护送交接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急诊护理相比常规护理而言护理质量更高,应用后可看出下肢多发伤骨折患者的分诊时间和护送交接时间更短,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下肢多发伤骨折并发休克患者;急诊护理

下肢多发伤骨折在骨科疾病中发生率较高,产生原因多与受到外部撞击有关[1]。同时因该病病情发展时间较短,极易在短时间内出现休克反应,对身体的其他器官组织产生影响,对此需及时前往医院开展抢救工作,其中急救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抢救效率,在开展该护理时医生和护理人员相互协作,针对不同情况的患者采用相应的措施,有利于降低死亡率,提高医治效果[2]。对此本文将进一步探讨急诊护理对下肢多发伤骨折并发休克患者的应用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70例经我院确诊的下肢多发伤骨折并发休克患者,选取时间在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之间,随后对上述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5例,男女分别为20例和15例,年龄范围在30至68岁之间,平均(47.90±1.60)岁;观察组35例,男女分别为21例和14例,年龄范围在31至69岁之间,平均(48.26±1.79)岁。随后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P>0.05,组间无差异性。

1.2方法

对照组护理方式为常规:当患者进入医院后,护理人员需为其进行常规抗感染操作,比如吸氧以及补液等。同时在此过程中需时刻查看患者的生命体征有无异常情况,如若出现不良情况需及时与主治医生取得联系。此外,对于骨折创面流血的患者需立即为其开展消毒工作,避免出现感染情况。

观察组进行急诊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对症护理:当患者到达医院后,护理人员需立即将其送往急诊室,随后固定患病肢体,以便缓解疼痛感,固定后以最快的速度在其静脉部位处建立通道,并及时补充血容量。(2)呼吸道干预: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调整体位至平卧位,同时时刻查看其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对于口腔内分泌物较多的患者,为了缓解呼吸困难情况需及时开展排痰工作。(3)休克护理:患该病的患者出因血量较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身体的其他器官组织,对此需及时为患者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静脉通路,同时更改供氧机的参数,让氧气浓度控制在40.00%左右,吸氧为每分钟6至8毫升,随后将患者的心率以及血压情况详细记录在记录表当中。

1.3观察指标

在临床指标中,分析两组患者镇痛药物使用频率、急诊分诊时间、护送交接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n(%)],检验分别为t和X2,P<0.05,组间有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的镇痛药物使用频率更低,急诊分诊时间和护送交接时间更短,相比对照组的指标有差异性,P<0.05,见表1。

3 讨论

下肢多发伤骨折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反应,并且疼痛感会越来越重,极易使其在此过程中出现焦虑以及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如若未在有效的时间内接受医治,会导致出血量过多,进而产生休克症状,威胁自身的生命安全[3]。因此对于患有下肢多发伤骨折的患者需尽早地开展急救护理工作,该护理方式通过诊断患者患病情况的方式来开展护理工作,通过固定患病肢体的方式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随后开展呼吸道和休克干预,以便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针对临床症状反应严重患者开展镇痛工作,进而缩短恢复时间,在临床护理中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指标结果比对照组好,P<0.05。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可有效提高下肢多发伤骨折并发休克患者的急诊的临床指标,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吕娟,陈渊莹,朱燕.术中个性化护理结合术前系统性心理护理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09):178-180.

[2]张彩丽,张丽丽,赵好娟.认知行为及心理干预联合踝泵运动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DVT风险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18):148-151.

[3]殷雅竹,郑璐红,李恒,等.快速康复护理在四肢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26):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