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核心素养
梁梦华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菱塘回族乡回民实验小学225600
摘要:随着“双减”工作的推进,如何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质量和效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教育难题。小学语文作业,既是巩固课堂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又是检验教学效果、指导个性化学习的一个重要平台。基于以上出发点,下面就“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展开探讨,帮助我校所有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 小学语文 分层作业
在当前“双减”背景下,开展好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尤其是从分层作业设计入手,教师应该通过坚持分层作业设计的原则、结合一些措施来实现分层作业设计,并注意在实施分层作业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从而真正的做到分层作业设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适应当前“双减”背景要求,有利于开发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作业体系,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
一、分层作业设计的必要性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因素各不相同,如科学素养、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分层作业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级别设置作业,因材施教,避免同一任务给学生带来不良效果。
提高学习效率:分层设计作业内容适中,使基础好的学生不受限,作业难度适中,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不仅使学生的作业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
人人发展:组内作业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作业内容,从而发自内心,懂得“人人参与,快乐学习”,最终养成习惯。
二、分层作业设计的原则
目标导向:教师要明确每一层作业的目标是什么,作业要围绕授课内容确定,每一个作业课程既有层,又有价值。
适度性原则:任务难度不宜太低,学生轻松胜任之后没有太大幸福感;任务不宜太难,学生易产生挫败感。
多样性原则。作业的类型有阅读作业、写作作业、口头作业、操作实践作业等,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水平来选择。
及时反馈原则:对学生当前的学业情况及时反馈,尤其是对分层作业过程遇到的困惑,应进行有效分析和指导,并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探究
(一)了解学生差异,合理分层
分层作业设计的第一步是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整体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特点,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可按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为基层、提高层和拓层。基层主要帮助学生复习基础知识,提高层是帮助有想法、有聪明头脑的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帮助提高运用的能力;拓层是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拓展应用。教师可以依照教学目标和内容有的放矢,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作业。
(二)分层设计作业内容
针对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布置的作业以基础课内容为主,如生字书写、课文默写、背诵等。作业难度小,学生易掌握,主要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所学内容更加稳固。中等生的作业可以稍微多一点,稍微难一点,比如填词、造句、改写等,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课后给予一些综合性较强、开放性较大的写作、阅读理解等拓展性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样化设计作业形式
除了在作业内容上分类设计,教师还可以在作业形式上分类设计,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例如,设计阅读作业、写作作业、口语表达作业、实验实训作业等。这些不同形式的作业有助于照顾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阅读:鼓励孩子们读一些课外书,写读后感、心得体会。这对促进学生成为阅读者、享受阅读这件事情有着积极作用。
作者命题:针对分析过程及课文中命题要求,给学生出写作题目,考查作者命题以及发散能力。
口语表达作业:通过复述课文内容、讲故事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实践性活动:如栽培植物、制作手抄报等,将某些教学要点设置到实践活动中学习,能让学生感到新奇和快乐,增强学习的效果。
结语
设计作业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通过设计故事、小游戏等多种形式来让作业更加有趣。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设计个性化作业,给予学生阅读或者材料推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设计相关写作内容。趣味性作业能够让学生带着轻松、愉悦,同时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分层设计不仅仅在作业的设计、实施层面,还在作业检查、批改、辅导上。要及时批改上交的作业,及时纠正,为学生提供方向。对小学语文进行分层作业设计在“双减”的背景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特点,进行科学、合理分层的课后作业设计,及时有效地进行作业反馈指导,才能做到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多层面发展,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包有德,范颖琛.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新样态的探析——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4,25(03):72-74.
包有德,范颖琛.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新样态的探析——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4,25(03):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