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推进劳动正心教育的策略研究
朱红娟
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当前劳动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推进中面临认知度不高、参与度不足和支持度欠缺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家校社协同劳动育人的耦合机理,提出了优化建议。在耦合机理中,政策支持和全空间支持是外部动机,而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需求是内部动机。耦合关键在于统一教育理念和目标,建立有效沟通合作机制;阻力则包括主体积极性不高、信息不畅和缺乏规范机制。优化建议包括构建协同育人理念、建立需求导向的激励机制、搭建数字化协同育人平台以及明确协同组织保障。
关键词:劳动教育;家校与社会协同;正心教育
1 引言
当前,劳动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推进中面临认知度不高的问题,许多家庭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参与度不足,许多学生缺乏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劳动教育的支撑度不够,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师资力量的不足上。许多学校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和专业的指导教师,导致劳动教育的实施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2 家校社协同劳动育人的耦合机理分析
2.1 起点:耦合动机
2.1.1 外部因素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念推广需要政策的支持,这种政策支持不仅是时间上的契合,还需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以确保各方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合作。政策的支持能够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资源投入,从而推动劳动教育的全面实施。在“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全空间支持成为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键。全空间支持意味着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层面上,均需提供相应的资源和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1.2 内部需求
家庭作为学生最初的教育环境,需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家长应通过自身的劳动实践和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学校则是系统化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需通过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学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社会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通过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劳动意识。
3.2 焦点与扰点:耦合关键与阻力
3.2.1 焦点:耦合关键
功利化的教育价值取向往往导致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目标和方法上的不一致,进而影响到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为了实现家校社的有效耦合,首先需要在各个主体之间建立共同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学校应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家庭则需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榜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和社会服务。社会则应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弘扬劳动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此外,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也是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键。各主体应定期交流和分享教育经验,及时调整和优化教育策略,以确保在劳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和协同性。
3.2.2 扰点:耦合阻力
在推进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的劳动正心教育过程中,存在若干耦合阻力。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不高,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导致各方在协同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参与的动力;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也加剧了协同的困难。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及时,影响了协同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此外,缺乏规范的协同组织是另一个重要的阻力因素。当前,尚未建立起系统化的协同机制,各主体在协同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规范,导致协同效果不佳。
4 家校社协同劳动育人的优化建议
4.1 落实全面发展人才观,构建协同育人理念,摒弃功利化价值取向
构建协同育人理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职能,但在劳动教育中,这三者需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家庭则应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劳动的机会,树立良好的劳动榜样,帮助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理解和实践劳动的价值。社会则可以通过提供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体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4.2 构建需求导向的激励机制,将劳动素养纳入评估体系,激发主体动力
构建需求导向的激励机制,将劳动素养纳入评估体系,需求导向的激励机制应充分考虑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主体的不同需求,制定多元化的激励措施,以满足各方的期望和利益。家庭层面,家长应被鼓励参与到孩子的劳动教育中,通过设立家庭劳动任务和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和积极性。学校层面,应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设立明确的劳动教育目标和评价标准,以此激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重视劳动实践。社会层面,社区和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实习机会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4.3 搭建数字化协同育人平台,优化信息资源配置,提供个性化劳动教育资源
通过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可以有效整合和优化信息资源配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劳动教育资源。数字化平台能够实现信息的高效共享和交流,打破传统教育中信息孤岛的局限,使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能够实时获取和更新教育资源,从而更好地协同育人;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建议,帮助学生在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活动中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4.4 明确家校社协同组织保障,规范耦合主体关系,搭建协同组织平台
在推进劳动正心教育过程中,需建立健全的协同组织保障机制,以确保各方在劳动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责明确。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方案,并通过家长会、社区活动等形式,积极与家庭和社会沟通,形成共识。家庭作为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应树立良好的劳动榜样,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
5 结语
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推进劳动正心教育的策略研究表明,耦合关系的形成与协同推进劳动教育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通过全周期管理理论的应用,整合多方资源,促进各主体在劳动教育中的积极参与和协同合作。家长应通过自身的劳动实践和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学校则需在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社会作为学生走向职业生涯的重要平台,通过提供实习机会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劳动意识。
参考文献
[1] 峭帆 姜. 新时代青年学生劳动教育的关照与反思[J].现代教育论坛, 2020
[2] 西 潘. 当代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科学发展, 2020
[3] Shiqiong Qin, He-long Wang.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改革路径探赜[J].教育科学文献, 2024
本文系吴中区十四五规划课题《新时期越溪少年的劳动正心教育研究》课题编
号:145QG208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