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探究“学校体育”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赵平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贵州省贵阳市 邮编:550001
摘要:“课程思政”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统工程。教育部明确要求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确立各学科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的具体要求,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也在其中。本论文将对“学校体育”从思政理念以及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性进行探究,有助于实现学校体育与“课程思政”的相互融通,为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体育课程思政;学校体育;思政理念;
1 思政理念探究
1.1 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培养
民族精神从来都是民族文化的灵魂与精髓[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中国,是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民族精神体现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演变中涵养而成的基本价值,是牢固而持久的文化基因[2]。
在学校体育中,体育课程的设置可以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元素。例如,通过介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我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取得的优异成绩,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学生们在了解我国体育发展历程中,深刻体会到国家的强大与民族的凝聚力,从而增强为国家体育事业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体育管理机构的职能与方法中,可以强调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决策过程,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还可以通过学习体育英雄的事迹,如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许海峰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等,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奋斗的民族精神。
1.2 集体主义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发扬团队精神必将对其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恰好能够让大学生具备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在工作中通过团队合作释放出大于个体单独叠加的巨大合力,以合力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从而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使人民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早日实现[3]。
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众多活动都对学生之间的合作与配合有着极高的要求。体育教学并非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充满互动与交流的动态过程。例如,在体育教学中的交往环节,学生们积极地与同学进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同学们相互鼓励、彼此支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们不仅提升了沟通能力,更深刻地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在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只有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这种合作与配合的意识,将伴随学生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同时,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他们可以通过精心组织各种团队项目和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刻理解集体主义的重要性。比如,组织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团队竞技项目,在比赛前,教师引导学生们进行团队讨论,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制定合理的战术策略。在比赛过程中,学生们亲身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魅力,学会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团队贡献力量。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凝聚力和合作能力。在拓展训练中,学生们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需要通过团队合作才能完成任务。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提高了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公平竞争与诚信意识树立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诚信教育和公平竞争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融入学校的教学课程体系。诚信不仅是个人道德的体现,也是社会信任的基石,诚信意识在体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包括诚实参赛、不作弊、尊重裁判和遵守规则;公平竞争是指在体育赛事和活动中,各参与者在相同的规则和条件下进行竞争,以确保比赛的公正性。通过将诚信教育和公平竞争渗透到学校体育中,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和公平竞争的理念,建立正确的价值观[4]。
由于学校课余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其中全校性课余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学生体育竞赛等,无一不是需要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积极参与。在每场比赛开始之前,教练和教师应通过自身行为示范公平竞争和诚信的标准,在比赛中表现出尊重对手和裁判的态度。同时,要和学生讲清楚公平竞争和诚信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团队内建立相互支持和尊重的氛围,通过团队合作培养诚信与公平竞争的意识,在比赛结束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们进行复盘,赛后反思,讨论在比赛中是否遵循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如运动员作弊事件、体育道德争议等),引导学生思考其影响和教训,帮助他们理解公平竞争和诚信的实际意义。
1.4 坚韧不拔与挫折教育
坚韧不拔的品质与挫折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通过体育活动中的实践和体验,学生们可以更好地培养这些品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体育教学过程具有运动技能学习的重复性和承受身心负荷的双重性特点[5]。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需要不断地重复练习才能掌握。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精神;课余体育锻炼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如天气恶劣、身体疲劳等。通过克服这些困难,学生能够增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挑战自我、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和挫折承受能力。
1.5 健康生活方式与生命教育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6]。
学校体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和充满活力的课余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切实了解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例如,在篮球体育课程中,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运球、传球、投篮等技能,在激烈的对抗和奔跑中感受身体的活力,体会到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协调性。而在课余的足球比赛活动中,同学们尽情挥洒汗水,在团队协作中提升身体素质,深刻认识到坚持体育锻炼是保持健康的有效途径。同时,学校还会安排专业的体育老师教授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像如何正确进行热身和拉伸运动,避免运动损伤;如何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等。在长期的体育课程和课余体育活动的熏陶下,学生们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每天坚持晨跑、定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等。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生命教育内容,如安全教育、自我保护等。在体育课的短跑训练中,老师会强调在跑步过程中如何避免摔倒和碰撞,以及万一摔倒后如何正确保护自己,减少受伤的风险。游泳课上,老师会详细讲解溺水的危险以及遇到溺水情况时的自救和呼救方法。通过这些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学会珍惜生命、关爱他人。比如,曾经有一位学生在参加校外活动时不慎扭伤脚踝,正是因为在体育课上学到了正确的处理方法,他能够冷静应对,及时进行冰敷和固定,避免了伤势的加重。同时,他的经历也让身边的同学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掌握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的重要性。
最后,学校体育环境的设计也应注重营造健康、积极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专门的健身区域,配备齐全的体育器材,如单杠、双杠、跑步机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方便地进行锻炼。校园的宣传栏中可以张贴体育明星的励志故事和健康生活的小贴士,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例如,学校举办运动会时,会精心布置场地,悬挂激励人心的横幅,播放欢快的音乐,营造出热烈的比赛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们更容易被感染,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体育主题的活动,如健康知识讲座、户外拓展训练等,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 思政理念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2.1专业素养提升
理解“学校体育”课程的思政理念有助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项目的技巧和战术。同时,思政理念的融入也能够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让他们认识到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体育技能,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将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未来的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2.2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将成为体育教师,他们需要将“学校体育”课程的思政理念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也有助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7]。
2.3个人成长与发展
“学校体育”课程的思政理念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和践行这些理念,学生们能够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精神、公平竞争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同时,这些思政理念也将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他们将更加热爱体育教育事业,愿意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们也将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各种挑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结论
在思政视域下,探究学校体育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是必要的,学校体育通过融入爱国元素,培养学生民主意识;贯穿集体主义与团队合作精神,体现公平竞争与诚信意识;助力树立坚韧不拔的品质和抗挫折能力,以体育课程等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与生命教育理念。总之,学校体育与思政教育应紧密结合,这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应充分发挥其功能,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李仁武.论“中国精神”的文化传承与当代演绎[J].探求,2021,(05):20-26.
[1]高翔:伟大时代创造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时代[J].政治经济学研究,2023,(02):145-146.
宋俊成,张子睿.理论·时代·制度: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意蕴[J].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论丛,2023,(02):81-99+263.
林立.立德树人视阈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4,40(03):42-48.
韩改玲,韩彩灵,朱春山,等.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学习活动设计[J].体育教学,2020,40(07):16-19.
本报评论员.以人为本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0-07-17(001).
王超.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2):130-131.
王小琴.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与实践溯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3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