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卫·葛瑞特小提琴曲中的跨界音乐研究

作者

朱丹

江西财经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江西省南昌市 330032

摘要:大卫·葛瑞特作为当代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以其独特的跨界音乐创作风格而闻名。他将古典小提琴演奏与摇滚、流行等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不仅丰富了传统小提琴的表现形式,也为跨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以其改编的《G弦上的咏叹调》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跨界改编在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上的创新之处,通过对古典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融合的探讨,揭示跨界音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作用及其在音乐传播中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大卫·葛瑞特、小提琴、跨界音乐

从中世纪到后现代主义,存在许多类型风格的音乐,最广为流传的就是古典风格和流行风格,随着时代的更迭不断发展,音乐风格也受不同时代的文化环境影响。古典音乐风格和流行音乐风格两者彼此独立存在,风格鲜明,如今两种音乐元素相互汲取彼此之间的营养成分,古典向流行过渡,流行同时又趋于古典化,使得音乐世界里多姿多彩;与此同时也有诸多演奏者把古典元素和流行元素进行了跨界结合,冲破了听众们固有的音乐思维模式,给观众们带来了特别的视听效果,大卫·葛瑞特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2 大卫·葛瑞特的音乐生涯

大卫·葛瑞特是德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他的母亲是美国的一名首席芭蕾舞演员,父亲是德国的一位小提琴业余爱好者,正是由于德美两种文化在其身上交汇,使他具有了超强的创新探索精神,也为他后面的跨界音乐创作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大卫·葛瑞特在四岁时就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学习小提琴,十三岁成为DG公司签约的最年轻艺术家,十五岁便为该厂牌录制了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正是这些历练使他在提高自身的同时也发现了许多的不足,例如:不怎么理解和声与对位;与乐队一同演奏时,他虽然站在指挥身旁,却不理解别人想要的是哪种音乐。后来大卫·葛瑞特在迷茫状态下毅然报考茱莉亚音乐学院进行潜心修习,在学校里,不同专业的学生常会合作表演,葛瑞特有了大量尝试的机会。一次,舞蹈专业的同学找他演奏迈克尔·杰克逊的歌,葛瑞特觉得特别新奇,于是他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作曲技巧对这段作品进行了改编,并在小提琴上演奏。古典乐与流行乐的碰撞在同学们之间大受欢迎,这也激励了他继续尝试这个方向。

重新出发的大卫·葛瑞特选择游走于古典乐与流行乐之间,博采各家所长。从小提琴家内森·米尔斯坦到钢琴家鲁宾斯坦,从平克·弗洛伊德乐队到齐柏林飞艇,全都融汇在了葛瑞特的演释和创作中。葛瑞特与世界顶尖的交响乐团和指挥家合作演出,并凭借其独有的跨界音乐风格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不少忠实观众。

3跨界音乐的概述

跨界音乐是一种融合多种音乐风格、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音乐类型,其核心在于突破传统音乐类型的界限,通过不同元素的有机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体验。强调在保留原有音乐风格核心特质的基础上,融入其他类型的特点,从而在技术、情感和表现形式上实现创新。大卫·葛瑞特的音乐创作正是跨界音乐的典范,他将古典音乐与流行、摇滚等现代音乐风格结合,使传统经典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也满足了现代听众更加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3.1跨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跨界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音乐文化交流的早期形态,但其概念的明确和实践的成熟则是在20世纪之后逐渐形成。在音乐历史中,早期的跨界尝试多表现为不同文化和地域音乐的融合。例如,19世纪的民族乐派作曲家,如柴可夫斯基和德沃夏克,将民族民间音乐与欧洲古典音乐相结合,既保留了古典音乐的结构美感,又融入了民间音乐的情感和旋律特质,这被视为跨界音乐的萌芽阶段。

进入20世纪,跨界音乐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创作理念。乔治·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是跨界音乐的重要标志,他将爵士乐和古典音乐融合,开创了新的音乐表达形式。而20世纪后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界音乐更广泛地表现为不同地域和文化音乐元素的结合,被称为“世界音乐”的兴起便是这种潮流的体现。

在现代音乐中,技术和媒介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跨界音乐的蓬勃发展。大卫·葛瑞特通过重新编曲和表演技巧,赋予传统古典音乐如《G弦上的咏叹调》以流行化的韵味,将巴赫的经典作品融入当代听众的审美需求。这种方式既尊重了原作的艺术精神,又突破了传统演绎的局限,成为跨界音乐的成功典范。

3.2跨界音乐的类型与表现形式

跨界音乐通过融合不同音乐风格与文化元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表达方式。这种音乐形态不仅扩展了音乐的表现维度,也为听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其类型与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是跨界音乐中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通过将古典音乐深厚的结构美感与流行音乐轻松易懂的节奏和旋律结合,这种形式赋予经典作品以现代化的审美特质。使其更贴近当代受众,同时提升流行音乐的艺术深度。

其次,爵士音乐与摇滚音乐的融合是另一种显著的跨界形式。爵士音乐以即兴演奏和复杂和声见长,而摇滚则以强烈节奏和能量感著称,两者的结合形成了自由与张力的碰撞。这种类型的跨界音乐通常在节奏和配器上有所创新,例如爵士摇滚的兴起,将爵士的即兴与摇滚的电声表现结合,为音乐注入多层次的活力。

世界音乐与主流风格的结合体现了跨界音乐的文化多样性。这种形式通过引入不同地域和民族音乐元素,使音乐作品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将印度锡塔琴、非洲鼓等民族乐器与电子合成器或现代节奏结合,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跨界音乐。

此外,电子音乐与传统音乐的融合通过技术手段拓展了音乐表现的边界。电子音效、节拍和动态效果与传统旋律的结合,不仅赋予音乐以现代化的音色,还为传统乐器的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为听众创造出焕然一新的听觉体验。同时,跨界音乐还可延伸到跨艺术形式的结合,通过音乐与视觉、舞蹈、戏剧的融合,增强了表演的整体感染力,或通过灯光、舞台设计与音乐表演的结合,打造出多维度的艺术体验。

3.3大卫·葛瑞特的跨界音乐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兴起于美国的流行音乐也随之传播开来。摇滚音乐是流行于上世纪40年代美国的一种新的音乐类型,爵士、放克和摇滚等多种音乐风格随后衍生而出,非洲人有着优越的节奏感,因此在这些音乐风格的表现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将流行乐的风格从平缓变得更具动感。人们的思维方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加开放,大众追求自由、释放。而摇滚乐的表现形式和音乐形态刚好符合大众审美,因此深受全世界人们的喜爱。大卫·葛瑞特紧跟时代审美趋向,他将古典和流行相结合,使两者中的多种音乐元素相互碰撞,具体表现为:和声重新编写、乐队配器上加入电声乐队、表演形式上采取古典模式表达摇滚乐,他始终坚守着自己“即便是流行音乐,也不能随便演奏一通”的音乐理念,几乎做到了完美无瑕。

大卫·葛瑞特在创作跨界音乐时将部分摇滚乐和古典乐中优秀的部分单独划分出来并进行融合。单独划分出来的作品片段元素丰富,然后又如同拼图一般将所有元素拼凑成一完整的作品。这样就达到了完美而丰富的效果,与此同时也激起摇滚乐迷和古典乐迷的共同兴趣,使得此种音乐形式更好在市场上发展。听众感受这类作品中的不同音乐特质,接触新型的小提琴表演艺术。

大卫·葛瑞特的具体跨界音乐形式有三种,第一种主要体现在演奏方式上,用摇滚音乐的方式演奏古典音乐。如在他专辑中的单曲《帕格尼尼随想曲24首》,就是在古典音乐作曲家帕格尼尼的同名作品的基础上加入摇滚乐声部如电子鼓、吉他、贝司等,给人一种激情澎湃和新鲜的听觉感受。第二种是在摇滚音乐中加入古典音乐元素。比如他演奏的披头士乐队的《嘿,朱迪》,通过华丽的旋律、独特的rap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深深吸引着听众,但经典的摇滚音乐中又不乏古典乐特有的肃穆与庄重。编曲将原来吉他扫弦的律动部分转为弦乐队演奏,原本吉他微弱的颤音到管弦乐队长弓齐奏声部不断交叉进行,增强了古典音乐风格。调性上多三度、二度的关系转调,丰富和声色彩得多样性,此种调性布局也正是作品中古典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第三种是把古典音乐与摇滚音乐融合。他的专辑《摇滚交响》中的作品《维瓦尔弟与眩晕》就是将巴洛克时期旋律大师维瓦尔弟的作品《四季·冬天》与U2乐队的《眩晕》相结合,欢快节奏的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同时奏出,十分融洽,毫无违和感,这样的音乐结合在当今非常受人推崇。

4 《G弦上的咏叹调》中的跨界音乐改编分析

《G弦上的咏叹调》源自巴赫的《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中的第二乐章主题,创作于1721年至1723年间,彼时巴赫正担任科腾宫廷乐长。这部作品充分展示了巴赫在旋律构建、和声编织与情感表达上的卓越才华,尤其是第二乐章因其旋律的优美与抒情性,成为整部组曲中最广为人知且极具代表性的部分。十九世纪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奥古斯特·威廉密对这首作品的第二乐章进行了改编,将主奏小提琴的全部旋律移至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故此得名。这种独特的演奏方式赋予了作品更加温暖、柔和的音质,也使其成为小提琴演奏中的经典曲目。之后大卫·葛瑞特对《G弦上的咏叹调》的改编,为这首经典乐曲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

4.1引入现代音乐元素

《G弦上的咏叹调》原来的风格是广阔深远、节奏很慢的, 以华丽的柔情开始,营造了一种苍凉、端庄的氛围。但大卫·葛瑞特把古典小提琴与摇滚乐相结合,在传统乐曲中加入摇滚乐队,有了爵士鼓、吉他和贝司等乐器的演奏,使得原本悠扬缓慢的古典乐不在那么枯燥,给观众带来沸腾的感觉。经过改编之后,乐曲以小提琴拨奏开始,给人灵动、跳跃的感觉,以此定下了整首乐曲现代化曲风的基调。

大卫·葛瑞特在为《G弦上的咏叹调》进行重新配器时加入了爵士鼓和各种打击乐器,爵士鼓的鼓点有两方面的作用。首先为一个基本的节奏拍,其次起到填充旋律的低音效果。这样一来,古典音乐又焕然一新,不断增加其发展的可能性,较有律动感的古典音乐更深受普罗大众的喜爱,对于古典音乐自身的表演来说也是一种颠覆。这首曲子重新创编后由原来的古典风格转变成活泼、自然、清丽的感觉,因此更有利于它在市场上的流通,让更多的人去接触它、感受它和欣赏它。

4.2增强表现力与吸引力

在改编乐曲时大卫·葛瑞特善于运用和声的变化来丰富听觉效果,比如在《G弦上的咏叹调》中大多数使用三度、四度、五度或六度的双音。在全曲开头,大量运用连续五度的双音,当歌曲情绪不断高涨时,多使用三度双音;在音程节奏变化时,用四度或者六度来过渡,避免给观众造成听觉疲劳。大卫·葛瑞特为了营造一种热烈澎湃的急促紧张效果,运用了小六度双音滑行的技术,在某个乐器加入乐段的间隙,插入一个从高把位滑行至低把位的小六度双音,此种双音有效地模仿出乐手在弹电吉他转换和弦时而发出摩擦的音效。

大卫·葛瑞特在创作跨界音乐时经常会在乐曲中加入小提琴的技巧部分, 一方面来展示小提琴的魅力,让人们感受到小提琴这门乐器的特色,展示出小提琴最具光彩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展示出他深厚的古典音乐文化底蕴。除此之外,他还会在乐曲中加入动感的节奏, 这也是摇滚乐的一种象征, 再者就是他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摇滚乐的气质, 让他能够将古典小提琴和摇滚乐进行完美的结合, 这不管是对于小提琴还是摇滚乐来说都是一种新的突破, 对音乐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发。

5 大卫·葛瑞特跨界音乐改编的意义

大卫·葛瑞特对《G弦上的咏叹调》的跨界改编,充分展现了音乐创作在技术、表现和文化层面的多重价值,同时也彰显了跨界音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与融合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5.1艺术价值

大卫·葛瑞特的跨界音乐改编在技术层面巧妙融合了古典小提琴演奏技巧与现代编曲手法。他在保留小提琴拨奏、滑奏等传统高难度技法的同时,将摇滚、流行等现代音乐元素有机地融入作品,通过爵士鼓、吉他和贝司等乐器的配合,突破了古典乐器独奏的局限性,创造出更具时代感的音响效果。这种技艺上的创新,不仅实现了古典与现代音乐形式的自然过渡,还极大拓展了小提琴在不同音乐风格中的表现力,为传统与现代音乐的结合提供了新的艺术范式。

5.2文化意义

大卫·葛瑞特通过跨界音乐改编,将古典音乐以更贴近大众的形式呈现,使原本具有一定“高冷”气质的古典作品,能够在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获得接受与喜爱,消解了古典音乐的“门槛”,让听众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古典音乐的魅力。这种跨界形式为古典音乐的现代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同时,他通过跨界音乐创作普及了古典音乐文化,让更多观众能够感受到古典与现代结合的艺术之美,增强了音乐文化的广泛传播性。跨界音乐不仅是音乐风格的简单拼接,更是一种文化间的对话与融合。通过将古典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相结合,大卫·葛瑞特展现了不同音乐文化的包容性与互补性。他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了文化间的交流,凸显了音乐作为普遍语言的力量。

结语

大卫·葛瑞特通过将古典小提琴与现代音乐相结合,打破了传统对古典小提琴的固有认知,拓宽了小提琴表演的表现领域。他通过跨界改编,使得古典音乐与现代流行元素的融合变得更加自然与生动,既保留了古典音乐的精致与深邃,又赋予作品新的活力和动感。这一创新不仅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接触并喜爱古典音乐,还有效打破了古典音乐的"高冷"壁垒,促进了其在现代社会的普及。在古典音乐传播与流行音乐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大卫·葛瑞特的跨界音乐创作为音乐的多样性和大众化提供了有力支持,不仅扩展了音乐的边界,也为未来的音乐发展提供了启示,证明了音乐艺术的无限可能性和跨越时空的普遍性。

参考文献

[1]林泱.大卫·葛瑞特小提琴曲中的摇滚音乐元素及演奏诠释——以《犯罪高手》为例[J].文学艺术周刊,2022,(09):43-46.

[2]段咏.大卫·葛瑞特:双栖“玩家”[J].音乐爱好者,2022,(11):6-13.

[3]陈华.对于音乐艺术的跨界思考[J].文教群论,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