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风险防治机制:从预防到应对的一体化建设

作者

韩金涛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410116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愈发复杂,基于此形势下,高校安全风险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与隐蔽化的特征,为了防止高校师生受到安全风险的困扰,高校必须要重视安全风险防治机制的构建,从预防到应对,以给高校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助力,希望本次的分析能够给高校安全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高校;安全风险;防治机制

党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强调:“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提高防范国家安全风险能力。”后来,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5月在召开的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中明确表示,高等教育象征着国家发展水平、发展潜力。所以,国家极为重视学生教育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的部署,而安全风险防治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是确保高校高质量教学的重要保障,不仅能够加快高校发展进程,更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对此,本文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创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助力社会与国家快速发展。

1.新形势下高校安全风险概述

在新形势下,高校安全风险的类型不断增多,如人身安全、金融安全、心理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以及流行传染病安全等领域[1]。其中人身安全风险主要体现于校园暴力、意外伤害等;金融安全风险主要体现于网络诈骗、校园贷等不法行为对师生财产的侵害;心理安全风险主要体现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主要体现于校园内可能出现的错误思想传播等;而流行传染病安全风险主要体现于疫情防控、流行感冒防控等,正是各种风险类型的互相交织,共同构成了高校安全风险防控的复杂局面。

2.高校安全风险治理面临的挑战分析

2.1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引发网络安全问题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网络安全问题成为防治安全风险的一大挑战。如今,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这给校园出现黑客攻击、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于学生安全意识不高,在访问网络平台的时候存在侥幸心理,所以,很容易受到网络威胁,发生信息安全风险与财产损失等问题,对此,高校作为知识传播与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应加强技术防护措施,提升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以在校园内部构建一道坚实的网络安全防线。

2.2学生群体多样增加校园管理工作难度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价值观等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差异,这就增加了高校安全管理的复杂性[2]。同时,学生间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差异也容易增加摩擦性,一旦高校辅导员无法及时察觉到学生身上的问题,都可能会衍生出心理健康问题,所以,高校安全风险治理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多样性,采取更灵活与细致的管理策略,以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且安全的校园环境。

3.高校安全风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风险预防意识薄弱

由于大部分师生都习惯性认为安全风险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因此,很少愿意花费时间去学习与了解安全风险防范知识,这就导致他们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究其根由,一方面,高校对于安全风险防控宣传与教育力度少,校园内部未曾形成浓郁的安全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师生缺乏主动防范风险的意识,正是侥幸的心理给安全风险的发生埋下隐患。

3.2安全防控措施不到位

在高校校园内部,安全预案不完善、安全设施不齐全、应急预案演练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发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层次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高校管理层对安全工作重视度不足;其二,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合理且有效的监管与执行机制;其三,安全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促使高校在安全防控上出现了短板。

4.新形势下高校安全风险防治机制措施

4.1重视安全风险预防体系建设

为了促进教育工作的贯彻落实,高校应构建全面且合理的安全风险预防体系,该体系要涵盖安全教育、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等方面,这要求高校不仅要关注传统的安全问题,还要关注网络安全、心理健康等非传统领域的深入分析。首先,加强安全教育,通过开设网络安全课程、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其次,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定期对校园环境、设施设备等进行安全评估,及时消除潜在安全隐患,另外,高校还要强化隐患排查,制定详细的排查计划,确保校园每个角落的安全无死角,提前将安全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

4.2健全安全风险防治应急措施

在预防的基础上,高校还应健全安全风险防治的应急措施,通过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应急队伍、配备应急物资等措施来应对各种类型的安全风险,如此,就可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及时响应。同时,高校可组建专业的应急队伍,并定期安排实战演练,提高他们的应急处理能力。此外,确保应急物资充足,定期检查更新,以备不时之需。可以说,只有不断调整与优化应急措施,才可应对突发安全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4.3提升安全风险防治信息水平

在信息化时代,提升安全风险防治的信息水平至关重要[3]。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以实时收集、分析与处理安全数据。比如,通过视频监控、智能预警等手段,提高安全监控的覆盖面与精准度。同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增强与公安、消防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联防联控的安全风险防治网络,以保护师生个人信息与校园重要数据的安全。

4.4定期培训强化应急处置能力

高校要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强化师生的应急处置能力。这就要求高校组织的培训内容最好包括安全知识、急救技能、心理辅导等,以确保师生在面对安全风险时能够冷静应对,正确处置,对此,高校可通过专题讲座、模拟演练、在线学习等形式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这样就可提前给师生打下坚实的安全风险防治理论知识,提高师生应对安全风险的基本能力,减少安全风险在学校出现的风险率。

结束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安全风险防治工作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为了减少安全风险在高校发生的概率,保障师生身心财产安全,高校可通过重视安全风险预防体系建设、健全安全风险防治应急措施、提升安全风险防治信息水平、定期培训强化应急处置能力等方法来增强校园安全风险防控力度,以打造高校安全风险协同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吴冬,肖瀚林,焦爱新,等.高职院校校园安全风险防控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2024,(22):30-33.

[2]吴丹.高校校园安全风险韧性治理模式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2024,(07):35-38.

[3]陆生堂.高校网络安全防控能力探析[J].品位·经典,2024,(10):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