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乐记》对当代音乐教育有感
谢仪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芜湖市,241000
摘要:《乐记》承载了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学理论和先秦儒家所推崇的乐教思想,所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至今仍占据中华民族音乐思想的重要地位。当代音乐教育既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以“以美育人”为主要目标,本文从经典音乐美学思想著作《乐记》出发,结合中国音乐教育现状,得出有关音乐教育的几点感想,希望能为音乐教育实践提供更多路径可能。
关键词:《乐记》;美学思想;音乐教育
近年来,中国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师更加注重融合中外优秀音乐教学方法与内容。但从整体来看,我国音乐教育仍存在部分缺陷,如“重乐艺轻乐德”“重智轻情”等,时而忽视了音乐审美教育。2023年底,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其中明确表明要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学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实现提升审美素养、温润心灵等功能。笔者将《乐记》与国内音乐教育现状相关联,对音乐课的教学实操展开几点思考。
读《乐记》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感悟
(一)文化科与音乐科的协调
学校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由于升学等客观因素,语数外等文化课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环节,偶尔存在音乐科被替换的现象,因此需要从学科外部进行调整。《乐记》中肯定了音乐与情感的关系,诗、歌、舞均能够展现人的情感,是人内心真实感受的反映,这也是《乐记》能够开展美育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实施美育可以吸取《乐记》的内容,从而帮助实现个体人格的完善。
(二)成绩与综合素养的兼顾
聚焦于具体的音乐课堂,仍然会看到“重结果轻过程”“重乐艺轻乐德”的现象,如“歌唱教学是教唱歌”“欣赏教学则是带领听歌”等模式。音乐课堂不但应关注学生的演唱成果,还需关注对学生健全品德、精神风貌的塑造。
《乐记》载:“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可见乐艺与乐德的关系,乐德的成就比技艺的高低更为关键。再根据《乐记》所载的:“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可知乐是道德发于外产生的光华,由内而外体现一个人的品德。所以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也是至关重要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感知、体验、表现和创造等活动令学生的身心愉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读《乐记》对音乐课堂教育环节的思考
(一)授人以渔,感受“何为音乐”
《乐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该段话体现出音乐本质上是人的内心受到外界刺激而波动,通过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经过一系列的编排,形成的有规律的音调。音乐的产生过程是“物—心—声—音—乐”。
结合上述音乐的特点,在音乐课堂中,可让学生沉浸式的体验音乐创造、改编,切身感受何为“物感心动”,在体验中领悟方法,达成“授人以渔”的目的。教师积极的创造一个不单板的授课氛围,鼓励学生在所处的环境中进行自由的联想、哼鸣。每个同学的内心情感不同,表现出来的音调、节奏、音高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可借助录音工具或听觉记忆把学生的成果记录下来,再让学生感受或分享其音乐中表达的感情,也可以进行交换鉴赏与简单的创编,感受“何为音乐”。
(二)音乐教唱曲目“选曲”思考
《乐记》载:“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可见“声”的“奸或正”会对听众产生一定影响,课堂中的音乐也会对学生的心境、心性产生影响。音乐教科书中的曲目都经过相关部门的层层把关。但在课堂拓展环节以及课后,学生都可能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歌曲。音乐作品不会是完全空洞的,它包含丰富的情绪与内容,而一类音乐作品与传播,往往会带动一种趋势,所以音乐教师也可以在“前期工作”中,花时间对音乐教唱的具体曲目选择进行思考。学生通过一堂堂课的积累,审美品味和思考鉴赏的能力也会被渐渐提高,如思考“哪一些歌适合自己的音色和音区”“好奇音乐创造背后的故事与文化”等。
(三)夯实“乐艺”,落实“乐德”
早期的“乐德”主要是指“中、和、祗、庸、孝、友”。《乐记》音乐美育思想的“象德”,其“德”指的是人们的生活及行为规范,一是对民众思想道德、日常礼仪等进行一定规范,二是针对君子修身养性,进而治理天下。今天“乐德”内涵在以往基础上,又增添了“立德树人”“德育”等要求。在维护良好的校园秩序与课堂氛围方面,则需要夯实“乐艺”,落实“乐德”,对学生展开符合社会倡导的良好教导。
在乐德与品格方面,要潜移默化的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课堂中可以穿插蕴含“中、和、孝、友”等音乐相关故事,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道理,互亲互爱,尊师敬长。《乐记》又载:“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人感知外物以后,欲望会显现出来,不节制欲望人就会堕落,所以后天的教导非常重要。笔者认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可以适当增加古代音乐礼乐知识、礼乐仪器、服饰礼容等音乐相关内容,传递彬彬有礼、平和理智的乐德思想,不仅能拓宽学生对古代礼乐知识的了解,还能为建构良好的道德风尚、伦理秩序打下基础。
(四)心中“有”乐,随心而唱
《乐记》载:“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可见快乐的情绪与体验是人情不可缺少的,心中快乐就会发出声音,这是人之必然。所以应将学生塑造成心中“有”乐的人,并且鼓励学生随心而唱。
笔者所指的心中“有”乐,是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后,能从音乐中体会到“美”与“快乐”,进而热爱多姿多彩的中国音乐文化,达到心中“有”乐。随心而唱则是指能不受音乐作品本身的“喜怒哀乐”的影响,可以纯粹地从唱歌中体会到快乐,或者把唱歌作为宣泄情绪和缓解压力的方式。在不脱离音乐课本体的情况下,还可以设置相关的奖励制度,如戏剧元素贴纸、音乐人物手办、乐器小摆件等相关文创产品,将音乐艺术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校园营造一种与音乐文化有关的流行趋势,既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也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科的学习兴趣,营造独特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