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商洛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研究
孟凡鑫 田紫彤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1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商洛木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概述了商洛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随后,分析了商洛木雕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冲击下面临的变革与挑战,针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保护与创新发展策略这些策略。旨在推动商洛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 实现商洛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关键词:非遗创新、商洛木雕、传承保护
引言:
商洛木雕,作为陕西省商洛地区的传统木雕艺术,有着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这一艺术形式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价值,而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经济与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商洛木雕面临着传承和创新的双重挑战。旨在探讨商洛木雕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保护与创新发展策略,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传统木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
商洛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商洛地区位于秦岭东段南麓,秦巴山脉交汇处,地貌以丘陵为主,北临洛水,南依华山,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该地区森林茂密,植物繁多,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鼎盛时期,人类就在丹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由于地广人稀,商洛经历了三次大的人口迁移,大批移民从湖广、浙江、安徽、河南等地迁入,融入当地社会。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以及多地域文化的碰撞,孕育了商洛木雕这一既有北方之粗犷,又兼南国之灵秀的独特木雕技艺。
商洛木雕以其精湛的雕工而闻名,雕刻手法包括平雕、线雕、浮雕、圆雕,以及更为复杂的镂空雕、玲珑雕、透漏雕等。成品造型精美、层次分明,常选用云木、榧木、楸木、椴木、西南桦、乌木、紫檀、缅甸红木等优质木材,主要应用于传统建筑和工艺品。商洛木雕历史悠久,唐代韩愈曾有诗赞颂其艺术魅力,描述了木雕的色彩艳丽、鲜活生动、题材丰富和种类繁多。商洛木雕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制图、过稿、雕刻、打磨、上漆等六道工艺,每一部分都需精心构思、描摹、混搭,同时考虑整体造型的美观和木骨力道的合理分配,确保图案造型相互牵扯攀缠而不易断裂,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商洛木雕自民国起逐渐萧条,艺人数量减少。从八十年代起,这一趋势便进一步加剧,陕西商洛木雕艺人凋零。而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木雕的装饰性功能重新受到重视,木雕市场开始复苏。政府在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方面做出了努力,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多位专家学者对商洛木雕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为商洛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了力量。
商洛木雕非遗面临的变革挑战
(一)缺少传承人
商洛木雕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传承人数量不足的问题。由于木雕技艺的学习周期长、收益回报慢,加之工作环境艰苦,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投身于这一领域。此外,木雕技艺的传承多依赖家族式或师徒传授,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教育和有效的推广,导致传承效率低下,难以吸引和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并且非遗传承人也多为当地村民。当地非遗传承人技艺高超,手法娴熟,但缺少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对于非遗文化谱系的记载有所缺失,木雕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有待深挖。[1]
(二)时代与加工方式的改变对市场冲击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商洛木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挑战。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尤为显著,这不仅体现在市场层面,也反映在加工方式上。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传统木结构建筑被现代材料所取代,导致木雕工艺品市场需求减少。同时,电动雕刻机、激光雕刻机等现代加工工具的普及,使得木雕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但机械化生产出的木雕工艺品往往缺乏手工艺术的灵性和艺术性,难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手工艺品的需求,影响了商洛木雕的市场定位和价值。
(三)发展道路单调,题材与表现方式同质化严重
商洛木雕发展道路的困惑同样不容忽视。商洛木雕在发展过程中,大多仍遵循传统的题材和表现方式,缺乏创新设计思维和市场导向。这导致市场上的商洛木雕工艺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活力和吸引力。在现代消费市场中,消费者对个性化、创新性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商洛木雕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方式难以满足这一需求,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此外,商洛木雕产品缺乏有效的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策略,导致其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进一步限制了其发展。
商洛木雕的非遗保护创新策略
(一)数字化转型保护
数字化技术为商洛木雕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高清扫描和三维建模,商洛木雕的作品可以被转化为数字档案,实现长期保存和研究。数字化不仅有助于保护木雕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还能通过互联网平台广泛传播,增强公众的认知和兴趣。此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还能提高木雕作品的生产质量和效率,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然而,也要注意数字化技术可能带来的非遗异化发展,科学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保护与开发工作。
(二)新媒体传播
新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为商洛木雕文化的推广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制作木雕工艺的制作过程、文化故事等内容,可以吸引年轻受众的关注,提升商洛木雕的市场知名度。新媒体的运用还能帮助木雕艺人与消费者建立直接联系,拓宽销售渠道。此外,商洛木雕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是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催化剂![2]
(三)非遗产业链发展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以商洛木雕为核心的非遗产业链至关重要。通过建立木雕工坊、文化体验中心等,集聚产业资源,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同时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非遗产业化还能带动相关文化旅游、教育研学等产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条。
(四)改变市场定位挖掘文创价值
商洛木雕需要重新定位市场,挖掘其文创价值。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将非遗传统的文化资源与现代设计理念,生活理念相融合,融入实用性、生活性、价值性、观赏性、艺术性等元素,以独特视角和特有风格设计非遗产品,让非遗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3]。开发符合现代审美和实用需求的新产品,以吸引更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并且通过文创产品的开发提升木雕产品的附加值,以达到增加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五)结合时代潮流丰富题材与表现形式
为适应时代发展,商洛木雕应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新题材和表现形式。结合流行文化元素和现代设计手法,可以使木雕艺术更加贴近现代生活,满足当代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开发与现代生活场景相结合的木雕装饰品、实用品等,使木雕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结语:
每一种文明都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续,它不仅需要代代相传的守护,也需要与时代同步的创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商洛木雕的创新化发展对于推动我国文化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本项目通过深入研究商洛木雕,不仅强调了其在文化传承中的核心地位,也探索了其在新时代下的创新路径。
商洛木雕的保护与创新,不仅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投资。通过创新化发展,商洛木雕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非遗产业化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J县M木雕非遗工坊为例
[2] 高校融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创新探析
[3] 非遗产业化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J县M木雕非遗工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