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心理健康教育在护理专业学生中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作者

王俊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430212

摘要:在社会日益重视心理健康的今天,护理专业学生在今后医疗服务中处于核心力量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突出。本文对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深入探究,并指出其存在学业压力大,职业发展焦虑,心理支持不足等诸多挑战。研究显示心理健康问题不但会影响学生学习效率与职业素养,也会对日后病人护理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提高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缓解学业与职业压力,加强心理支持资源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护理专业学生;实施策略;心理支持

引言

在护理教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关键环节。护理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应对日常护理工作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及挑战。在医疗环境复杂、病人需求多样化的情况下,护理专业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与情绪困扰,不仅会影响其学习效率与职业发展,也会给病人护理质量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将深入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对于提高学生抗压能力,促进学生情绪管理以及加强学生沟通能力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概念与理论基础

1.1心理健康的定义与重要性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一个人在情绪上,心理上以及社会上都处于一种较好的状态,能有效地应对生活压力,发挥个人潜能以及与人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感情。它既包括无精神疾病状态,又涉及到个体情绪稳定性,自我认知,适应能力和社会功能诸多方面。心理健康的意义表现在很多层面上,特别是护理专业领域中,心理健康好与否对于护理人员职业表现,患者安全以及医疗质量都有直接的影响。护理工作常伴有高强度工作压力及情感负担,如果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就会造成职业倦怠,沟通障碍及判断失误等问题,进而影响病人护理质量与安全。

1.2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令人担忧。研究表明,很多护理学生都面临高度学业压力,职业焦虑及情感困扰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学习效率及心理适应能力。学业负担大,临床实习压力大,未来职业发展不确定等因素均会使学生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缺乏有效的心理支持与疏导机制使很多学生在压力面前倍感孤独。

1.3心理健康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理论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护理教育的理论基础来自心理学,教育学,护理学多学科交叉融合。问题的提出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解释框架,例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就强调个体基本需要的满足对于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认知行为理论强调了负面思维模式转变的意义。护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进行具体操作指导,有利于护理学生将心理健康理论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护理工作。将这些理论基础融合在一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地为护理专业学生服务,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继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与安全性。

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2.1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不足

很多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教育体系中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很多学生进校之前没有经过心理健康知识的系统训练,使其对于心理问题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缺乏透彻的了解。这种认知不足既表现为不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又表现为不懂得心理疾病症状,很多学生体验到心理困扰后很难确定问题严重程度。

2.2学习压力与职业压力

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一般都比较重,课程内容涵盖了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等多门课程,需要学生有坚实的专业知识与较好的实践能力。临床实习阶段学生需面对高强度工作环境下繁重护理任务及人际关系等挑战,使其承受着极大的学习及职业压力。这种压力在影响其学业成绩的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以及失眠。很多同学在面对高强度学习、实习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疲于奔命,甚至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心理。2.3心理支持资源的缺乏

尽管一些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但这些资源和服务往往不能满足护理专业学生的需求。心理咨询服务宣传不到位,很多学生对于心理咨询渠道及内容知之甚少,致使其遭遇心理困扰后不能及时寻求帮助。护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比较缺乏,许多教师对于学生心理问题没有足够重视,没有及时确定有困难的学生。这样一个没有支撑的氛围,让学生面对心理困扰时,倍感孤独。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对策

3.1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与知识普及

为增强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各校要经常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及宣传活动。这类活动可邀请心理健康专家,临床心理师和有心理困扰经历的校友进行经验交流,以提高同学们对心理健康意义的理解。为不同年级学生设计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以保证其能够得到不同阶段所需心理支持和认知。通过这些举措,既可以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又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心理需求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学生职业的发展。

3.2缓解学习与职业压力

各院校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设计,减轻护理专业学生学习负担。课程安排要考虑到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切忌学业压力过大。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和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学校可以实施多种学习评估策略,如小组讨论、案例研究和实际操作等。同时定期举办压力管理工作坊、心理放松训练等心理疏导活动来帮助学生对学习及职业压力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教授如何有效地管理时间和调整情绪,我们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使他们更好地面对学业和实习的各种挑战。

3.3增强心理支持资源

为了适应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要加强校园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增设专业心理咨询师,以保证大学生需要时能及时得到心理支持。同时学校要对护理教师及校内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识别和干预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能及时发现和帮助存在心理困扰的同学。通过加强心理支持资源的建设,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面对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挑战。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对护理专业学生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护理专业学生承受着很大的学习与职业压力,所以对其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变得格外关键。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理念,提高面对压力与挑战的应对能力。这一能力对于护理工作来说显得格外重要,这是因为护理人员除了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以及人际沟通技巧才能更好的呵护病人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李炜,初晓艺,石层层,刘文君.高校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3,14(07):105-107.

[2]姚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习心理分析与教学改进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52):184-185.

[3]陈秀月,任小兰.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9,(36):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