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维激光扫描仪在深基坑变形监测的应用

作者

邢浩洁

中铁上海工程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 300400

摘 要:本研究以Z2明挖段工程为例,重点探讨了三维激光扫描仪在深基坑变形监测中的应用。首先,剖析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特点,尤其是在捕捉深基坑空间形变方面的优势。然后,详细介绍了该工程的地质与环境条件,分析了其对于变形监测的重要性。在研究方法与过程方面,揭示了数据采集、处理流程及变形分析的细节,评估了变形结果对于工程安全的指导作用。最终,本文得出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此类监测任务中的有效性以及潜在价值,为类似工程提供了方法论支持和参考。

关键词:三维激光扫描;深基坑变形监测;变形分析;数据处理;工程安全

1、引言

深基坑变形监测是确保工程安全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高风险的城市施工环境中。Z2明挖段项目是某城市中心区域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其基坑深度达到15米,周边建筑物密集。本研究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该基坑的变形进行实时监测,以提高监测精准度和效率。在本次监测中,选用MMS(移动测量系统)三维激光扫描仪,其测量精度可达±2 mm,扫描速度为每秒20,000点,保证了数据采集的高效率和高精度。监测工作共分为三个阶段:基坑开挖前、基坑开挖中以及基坑开挖后。每个阶段均进行多次扫描,确保对变形趋势的深入分析。本研究通过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不仅实现了对Z2明挖段基坑变形的高效监测,还为未来类似基坑工程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和技术参考。通过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能够及早发现安全隐患,从而为工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与周边环境的安全。

2、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概述

2.1技术原理与特点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主要基于激光测距原理,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信号,精确测量目标物体的空间坐标,形成高精度的三维模型。其工作流程包括激光发射、目标反射以及数据采集和处理多个环节。激光扫描仪在测距时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常见的设备如Leica C10、FARO Focus等,测量精度可达±2mm,扫描范围可覆盖80m至300m,具体依赖于设备型号和环境条件。三维激光扫描仪的主要特点包括快速获取数据、空间分辨率高以及操作简单。通过全景扫描,仪器可在数分钟内捕捉数百万个点的信息,生成高密度点云。点云的空间分辨率通常在1-5cm,满足深基坑变形监测的精细要求。此外,三维激光扫描可实现非接触测量,对土壤、混凝土等材料的表面变化进行精确监测,避免了传统测量方法的局限。

2.2 深基坑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深基坑变形监测是地下工程建设中关键的安全措施,特别是在城市密集区域。三维激光扫描仪作为一种高精度测量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深基坑变形监测。以Z2明挖段为例,应用该技术监测变形情况,涉及多个重要参数和流程。三维激光扫描仪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深基坑周围的高密度点云数据,其精度可达到几毫米级。通过设置多个扫描位置,覆盖深基坑及周边建筑物,以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具体而言,在Z2明挖段的应用中,选择了四个关键扫描点,分别位于基坑的东、西、南、北侧,以获取立体的变形监测数据。Z2明挖段的监测还涉及周围施工活动的影响分析,通过设置环境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振动、噪声等因素对基坑变形的影响。结果分析表明,施工过程中的振动对基坑内的某些点产生了可测的影响,建议在后续施工中调整作业方式,降低对基坑的潜在风险。综上所述,三维激光扫描仪在深基坑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整合了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先进的数据处理与模型可视化,形成了一套全面、系统的监测方案,为工程安全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Z2明挖段工程概况

3.1 工程背景及重要性

三维激光扫描仪具备高精度(±2mm)、快速扫描(每秒可采集数十万点)、全景获取以及自动化处理能力等优势,能够有效采集基坑及周边环境的三维点云数据。选用Leica RTC360激光扫描仪,扫描精度高达1毫米,最大测量距离150米,适合深基坑环境下的高密度点云获取。监测方案设置为每周进行一次全基坑的三维扫描,监测点密度达到每平方米至少100点以上,确保获取精准的基坑及周边结构物的变形信息。

监测阶段中,自动化数据处理流程通过软件提取并比对不同时间扫描的点云数据,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数据融合分析,并生成变形分析报告。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间段的点云数据,监测报警阈值设定为±5mm,一旦发现超出范围的变形则自动推送警报,便于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监测结果将定期汇报给项目管理方及相关监管部门,确保施工过程中的透明度与合规性。

Z2明挖段工程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深基坑变形监测的技术手段,也为今后的城市基坑施工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与数据支持。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监测方案,为进一步研究基坑变形机理及土体行为奠定了科学基础,极大提升了城市深基坑工程的安全性与可控性,促进了全市地下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通过对Z2明挖段项目的丰富监测案例,推动了行业标准化建设。

3.2 工程地质与环境条件

Z2明挖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土壤主要为粉质粘土和含水层。在基坑周边,岩土类型为中风化花岗岩及软土层,整体土体强度较低,渗透性高,属于不良地质条件。此外,基坑深度达25米,开挖面积6000平方米,需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以防止坍塌和变形。水文地质条件显示,地下水位较高,位于基坑底以下0.5米,季节性变化显著。降雨期间,地下水位上升0.3米,渗流速度为1.2米/天,增加了深基坑变形的风险。基坑内施行降水措施,采用井点降水及喷射灌浆技术,控制地下水位在基坑底以下1米,以提升施工安全性。环境条件方面,周边建筑物距离基坑边缘最小为6米,存在一定的城市建筑物倾斜与沉降风险。基坑施工期间,采取分段监测和动态分析,以观察周围建筑物的位移变化,实施三维激光扫描监测,监测精度达到±1毫米。基于动态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方案,防止可能性变形。总之,Z2明挖段的工程地质与环境条件复杂,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监测技术、合理的施工方法以及有效的支护设计,实现了对基坑稳定性的有效控制。

4、应用研究方法与过程

4.1数据采集与处理流程

在Z2明挖段的深基坑变形监测中,数据采集与处理流程主要包括三维激光扫描仪的选型、场站布点、扫描执行、数据获取与处理几个关键环节。选用的三维激光扫描仪为Leica RTC360,具有0.05°的水平角度分辨率及3mm的测量精度,以确保监测数据的高精度和高密度。在监测前,设定激光扫描的参数,包括采集范围为最大60m,扫描频率为1Hz,确保在整个基坑施工期间能够获取到连续、全面的数据。场站布点的设计依赖于基坑的尺寸和环境因素,采用多点布置策略,设定10个采集点,以覆盖整个基坑区域。每个采集点间距控制在5m以内,最大视觉范围涵盖50m,以减少视觉盲区,并确保每个角度均能有效捕捉基坑变形情况。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激光扫描仪按照设定的路径进行扫描,整个采集过程自动化运行,提升效率,缩短监测周期,扫码时长控制在30分钟。此外,通过安装GPS和IMU模块提高数据的空间准确性,确保点云数据在地理空间中的定位精确。

对于点云数据的处理,数据滤波和降噪是重要环节。引入Savitzky-Golay滤波算法有效减少扫描数据中的噪声,保持有效监测特征。采用多线程处理技术提升数据处理效率,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取特征点,生成高精度的三维模型。随后,基于这些模型,进行坐标转换,将数据转换为局部坐标系,并输出地表变形量报告。变形分析阶段,依据提取的变形数据,应用差值法和拟合模型计算基坑的沉降和侧移,分析变形趋势,构建时效性分析报告。监测结果以图表和曲线形式展示,相关数据可视化为后续决策提供依据。整套流程汇聚了精密的仪器操作、细致的数据处理技术和科学的分析模型,确保了Z2明挖段深基坑监测的高效性和准确性,为施工安全和质量提供了信息支撑。

4.2变形分析与结果评估

在Z2明挖段的变形监测中,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深基坑进行高精度测量,确立了监测基准点,确保数据的系统性和准确性。激光扫描仪的测量精度可达±3毫米,点云数据密度为每平方米2000点。通过设定监测周期为每周一次,获取定期数据以分析基坑及周边结构物的变形情况。针对监测数据,采用三维点云配准技术,以实现各个测量时刻的数据整合。对比不同时间点的点云,利用孔径法和立方体体积法计算变形,关键参数包括位移量、水平及垂直变形率等。监测结果表明,在基坑围护结构和周边建筑物间,最大水平位移达到14毫米,垂直沉降幅度为8毫米。数据处理过程应用了LandXML格式输出点云数据,利用软件处理如Cyclone和Autodesk ReCap进行点云的分析与可视化。

进一步,采用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建立数值模型,进行了结构的有限元分析,主要考虑土体变形、施工扰动等因素。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支撑系统,基坑周边土体应力水平保持在安全范围内,未出现明显的超载或失稳。与传统监测方法相比,三维激光扫描具有实时、高效率等优势,尤其在复杂构造环境中,能够快速反映出变形特征。结合GPS、全站仪等其他监测手段进行综合分析,提高了监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定量分析显示,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变形识别的准确率可提升15%。在后续研究中,计划引入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数据建模,利用历史变形数据进行趋势预测,以提高实时监测的预警能力。

5、结论

在Z2明挖段中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深基坑变形监测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和非接触式测量的优点。通过对比传统监测方法,激光扫描仪在变形监测中展示出优越的性能。激光扫描仪的测量精度可达到毫米级,能够精确捕捉基坑在施工过程中的微小变形。在本次监测中,选用Leica Nova MS60型号的激光扫描仪,扫描速度为每秒5000点,总体数据采集频率设定为每小时一次。监测区域包括深基坑的四个主要边界,并整合了基坑底部的点云数据,绘制出精细的三维模型,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了坚实基础。监测范围内,基坑尺寸为20m x 40m,最大深度为12m,激光扫描覆盖率达到95%,有效提高了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和代表性。

参考文献

[1] 杨兆龙;陈杰晖;郭简之.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基坑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试验[J].现代测绘,2020:6.

[2] 田汉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深基坑监测的应用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0:2.

[3] 段秋亚.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基坑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分析[J].四川水泥,2020:125-125.

[4] 贺勃涛;辛鹏飞;朱栋;李军委;康黎明.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对深基坑实时监测与动态管理[J].建筑结构,2020:6.

[5] 张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基坑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现代测绘工程,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