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作者

郭冠妍 吴佳红

1 沈阳建筑大学研祥图书馆 2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23级硕士研究生

郭冠妍,1983年4月、女、汉族、辽宁铁岭、学历、副研究员、高级经济师,高校经济管理、图书馆学等

身份证号211202xxxx04252021

摘  要:《大辽河》是津子围创作的以辽河为背景,讲述了从清朝末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辽河流域的人们在历史巨变中的努力生存故事的长篇小说,其通过虚构人物无真实历史的交织叙事手法,将流域内生态、文化与人物命运的紧紧联系在一起。书中以“龙凤玉佩”串联起整本书的故事,从红山文化玉器起源、契丹游牧部落的生存智慧,到近代闯关东的移民史诗、现代工业化的生态创伤,最终在当代生态修复的艰难探索中收尾,用文字写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河流文明史诗。这本书既是一部辽河流域的文明解码之书,也是一部流域历史进程中对生态危机与文化遗忘的反思之作,本文试图从多个方面去分析与体会书中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关键词:津子围;大辽河;文化传承;历史变迁

《大辽河》这本书是津子围花费三年的时间去了解辽河,从西辽河源头到盘锦入海口,再用文字重现辽河流域的文明,正是这种写作方式让我感受到了书中对河流自然形态的还原。书中还通过八个故事(东辽河源头、中游平原、柳条边遗址等)对应了八个历史时间段,将红山文化的玉器、辽代的炭窑、清代的流人故事、现代的生态治理等串联成线。通过对《大辽河》这本书的阅读,我不仅了解到了辽河流域地区的历史文化,还感受到了历史与个人命运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书中有很多关于历史背景,文化以及个人命运等的描写,本文我将结合书中的内容以及自己读后的感悟,从这几个方面阐述对这本书粗浅的理解,希望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首先是辽河流域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辽河是小说故事的背景,但我理解的它在这里已经不是单一的河流名称,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历史的演变进程。书中时间跨度从辽代到清朝,再到近现代,在这段历史中,有帝国的衰落,有战争的阴霾,有人民的苦难,也有这不同时期的地域文化。在辽代,书中所写的辽河流域充满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其中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与中原农耕文明的碰撞,带来了不小的社会动荡,这也表现出了辽代是一个充满变化和矛盾的时期。而清朝的兴起为辽河流域带来了新的政治环境,满洲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交融,历史发生了新的革新。到了近现代,新思想涌现,随之出现了农民起义、民族文化冲突,社会也开始动荡不安。书中还提到了很多辽河流域的文化资源,从沈阳故宫的皇家气象,到辽阳白塔的佛教文化,从锦州的关东文化,到朝鲜族的风俗习惯,都被作者写进了小说故事中。通过阅读小说,感受不同时期的背景描写,让我从中了解到了辽河流域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历史境遇与文化特色。

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命运交织在这本书中也是很值得一提的,故事中人物命运以及性格特征的描写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历史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体现出来,无论是贪婪的官僚,还是穷困的农民,都在历史的变迁中挣扎、选择、生存,侧面反映历史的同时,也体现了故事人物的性格。小说中的二哥、四叔等人物并不是像其他小说中的完美的主人公形象,而是在故事发展以及时间推移中展现他自己性格特征的普通人。例如书中的辽代勇士,他的性格特征并不只是忠诚和勇敢,而是有着个人的迷茫与无奈,正是这种复杂的性格让我感觉这个人更加饱满并且贴近现实,在阅读时候能够产生共鸣。此外,小说中有一个典型人物,就是草原上的一位农民,他本来有着平静的生活,但随着辽河流域社会的动荡,他的命运发生了改变,从这里能体会到普通人在历史变革中的那种无力与挣扎。无论是辽代的勇士,还是草原上的平民百姓,他们的选择与行为都受历史环境的影响,每一个人都在历史的变迁中找寻着属于自己的定位。通过阅读深深感受到这些人物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他们的命运始终受到大时代的指引与影响,在这条大河的流动中,每一个个体都只能做出自己的抉择,无论是抗争、顺从还是妥协,都有着在历史背景下的无奈,即便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也不能独善其身。

其次是书中自然景观与文化的交融。辽河的水、一望无际的草原、高耸的山川,都成为了这本书情感的载体,对辽河流域不同自然景观的描绘,仿佛把我带入到那时的情景中,让我感受到了辽河流域的气势与生命力。书中自然和文化就像拧成一股的麻绳,相辅相成。比如,书中河边的渔夫冬天捕鱼前要搞“醒网”仪式,对着冰面唱歌、敲鼓,这不是迷信,是他们那时觉得河水有灵性,敬奉着它才能风调雨顺,种地的农民因为看天吃饭,编出“开河种麦,霜降收粮”的顺口溜,把四季轮回变成了活的日历,就连河边的老树、大石头,也被当地人当神供着,逢年过节去磕头烧香,因为这些自然的东西在他们眼里是祖祖辈辈活下来的见证人,也是当时人们对五谷丰登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书中“冰裂喻变革”“候鸟寄乡愁”的隐喻,将自然现象转化为文化情感的载体,而退耕还湿等故事,又重新拾起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在自然与人文的和解中,自然景观的每一道褶皱都藏着文明的密码,而人类的文化实践亦始终与土地的呼吸同频共振。

除此之外,在书中集体记忆被唤醒并得到重建。书中九十岁的周奶奶仍能清晰背诵民国时期的船工号子,那些抑扬顿挫的号声里藏着河流的变化节奏。她的孙子周明在制作“数字辽河”虚拟现实项目时,意外发现祖辈的摆渡路线与现代航运轨迹惊人重合了。这种跨越时空的重合,或许暗示着技术时代对传统的特别传承,当实体摆渡在过去消失,数字科技却在重拾技艺。守庙人后代李秀芬在深夜拓印碑文时,月光将残缺的文字映在断壁上,拼凑出消失的祭祀仪轨,虽然魔幻,但也侧面烘托出了文化记忆顽强的再生力。龙凤玉佩作为贯穿全书的符号,从红山文化的原始崇拜到现代人的身份追寻,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信物,也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辽河流域的具体实践。烧炭工二哥的艰辛、流人四叔的冤屈、闯关东表叔的漂泊,看似独立的故事却因龙凤玉佩的流转关联在一起,就好像辽河支流汇入干流,在我看来,这也与辽宁地域文化中的“家国同构”传统形成呼应。

最后,从这本书中还能学到从破坏到共生的文明启示。作者通过尚阳堡和萨尔苏两座被淹没的古城与当代水库的对比,呈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阶段,远古时期和谐共生理念的红山文化、农耕时代的掠夺性开发以及现代的生态修复。这种“破坏-反思-重建”的故事发展思路,呼应了辽宁近年推动的“辽河国家公园”建设。辽金时期的二哥烧炭毁林导致生态荒漠化,与当代辽河封育后“植物动物丰富多样”的对比,这展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演变的辩证关系。

环保官司的拉锯战中,律师张浩在翻阅清代《辽河流域治理方略》时,发现古人“以水治水”的方法与当代生态工程学的原理惊人的相似。这个发现不仅转变了诉讼策略,也让他重新审视现代文明对传统的傲慢。在法庭辩论的高潮时刻,被告企业聘请的专家用数据证明排污达标,张浩却出示了沿岸儿童用河水调制的画,画中扭曲变形的鱼形图案,构成了比检测报告更震撼的证词。返乡青年陈默的生态农场实验,就像对现代农业的反抗,他恢复轮作休耕的古法,用河泥制作天然肥料,在稻田里养殖灭虫的鸭子,这种看似倒退的农业耕作方式,却在电商平台上获得城市人们的喜爱。还有书中二哥的悲剧,他拼命烧炭养家,却不知砍伐林木正在摧毁子孙的生存根基。书中的“龙凤玉佩”在当代青年人手中得到传承,也间接反映着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当四叔的第八代孙寻访古城遗址时,手中握着的不仅是家族信物,更是对“绿水青山”的承诺。这些情节让我联想到辽宁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代价——鞍钢的烟囱、本溪的雾霾曾是这位共和国长子的勋章,然而现如今生态转型已经成为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