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烟台剪纸在数学课堂中跨学科融合探究

作者

姜晓云

莱阳市古城小学265200

摘要:烟台剪纸,烟台一带民间百姓生活经验和审美图式的缩影。烟台剪纸校本课程开发,将地域性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融入教学课堂,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培育了具备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本文在烟台剪纸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烟台剪纸中存在数学思维,以烟台剪纸为媒介探究数学教学,将剪纸艺术中的数学智慧跨学科融入数学课堂,为传统且单调的数学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绿意,让学生在欣赏、体验剪纸艺术的同时收获数学经验,在寓教于乐的趣味学习中,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烟台剪纸;数学课堂;跨学科融合

一、跨学科融合研究背景

烟台剪纸,地域性民间美术,因其吉祥几何图案和美好寓意表达,在特殊祥和、吉庆的民俗活动中,起到装饰空间和美化环境的重要作用,其制作工艺代代相传,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烟台剪纸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逻辑,如排列组合、对称之美、几何图形、比例尺度等。

文化强则民族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2020年全国政协召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会议,指出“三进”内容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决定了学生能否切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树立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烟台剪纸进数学课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课本里生根、在课堂中发芽、在校园间开花。2021年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各学科如何落实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学学科指南中指出,将民间艺术及古代数学成就作为综合与实践活动设计的背景材料,探究其中的数学问题,指南要求在数学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剪纸艺术和数学课堂的融合指明了跨学科融合方向。

2022年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其课程理念提出:“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明确要求:“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活动,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通过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兼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指出了课程实施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性,为剪纸艺术和数学课堂跨学科融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剪纸艺术在数学课堂中的跨学科融合具备政策指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既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又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提高了课堂效率,对提升学生的推理意识、空间观念、创新意识等基本核心素养起关键作用。

二、剪纸中的数学思维

烟台剪纸具有丰富的数学几何图形和数学元素,通过剪纸制作,可以锻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几何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理解不同几何形状之间组合关系的能力。

(一)对称之美

数学中对称形式常见有轴对称、中心对称,其对称是理性的、严谨的美。青岛版五四制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热闹的民俗节—对称》中提到尝试剪出对称图形,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对称之美,课程中如将烟台剪纸资源引入课堂,其对课程会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对称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对称概念。对称图形,中国传统经典审美图式,从古代青铜器的铸造纹样到现代的剪纸图案等,对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哲理,从古至今都是一种吉祥、和谐的审美范式,对称象征着美满之意。对称审美是剪纸艺术中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如通过剪纸作品“囍”字体验,感受轴对称图形的艺术魅力。

(二)几何形状

数学中几何图形是从具象实物中概括而来,主要包括,三角形、方形、圆形等。剪纸艺术中的几何形状主要起装饰作用,因其制作技艺的工具是剪刀或刻刀,这就决定了在纸张上细节的刻画精度受限,因此大多剪纸创作者选用几何形状对物象进行概括处理,根据表达的物象概括成不同的几何纹样。这些几何形状,一是通常用来表达人物的衣纹、配饰及五官,动物的斑纹、羽毛及鳞片,植物的花瓣、树叶及果实等;二是几何形状自身经过组合,形成的装饰纹样,如象征财富的贯钱、象征爱情的绣球等,将几何形状进行排列组合,使之和谐、统一中不失变化。数学的几何形状在剪纸艺术中起到装饰作用,几何形状被赋予吉祥寓意。

三、剪纸在数学课堂中教学路径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到:“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艺术来源于生活,数学解决生活问题,三者相辅相成。通过欣赏、评价学生剪纸作品,检验学生几何图形、轴对称、间隔排列等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综合运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在家长或教师的陪伴下,合理安排好预习时间,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剪纸艺术之间的关联,借助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准备好剪纸所需的纸张及剪刀,引导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如蝴蝶、双鱼、寿桃、雪花等剪纸图案。该阶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剪纸同学们见过,剪纸中蕴含的数学问题是否留意过呢?在预习阶段,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疑惑或不解,并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通过了解剪纸工具和图案,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精神和细心观察生活的能力。

(二)趣味导入

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学段,教师在趣味导入环节选择学生该年龄段喜爱的图案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物展示剪纸作品、分享剪纸故事或教师示范剪纸创作等,创设剪纸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知识上来,如在导入阶段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剪纸表达加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通过趣味剪纸导入新课,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趣味娱乐中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四、总结

烟台剪纸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作为地域性民间美术对数学教材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本文探讨烟台剪纸中的数学思维,试图将烟台剪纸与数学课堂跨学科融合,调动学生数学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让剪纸走进课堂,丰富教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提升学生艺术感知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愿跨学科融合背景下,让当代学生剪出几何篇章,剪出逻辑思维,剪出数学之美,剪出生活乐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21-02-05)【2025-03-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