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结构化估算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究
许玲敏
宁波前湾新区世纪城实验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估算作为数学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更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小学阶段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一要求体现了估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估算教学
引言:
小学数学结构化估算教学应运而生。结构化教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将估算教学纳入结构化教学的框架中,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估算与其他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数学认知结构,新课标还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结构化估算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结构化估算教学的重要性
(一)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估算作为数学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数学技能。通过结构化估算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和思维能力
估算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估算方法,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和思维能力。在估算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对问题进行快速、准确的估算。这种思维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和准确性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快速、准确地给出大致答案。估算作为一种快速计算方法,可以在保证一定准确性的前提下,大大提高计算效率。通过结构化估算教学,学生可以掌握多种估算方法,学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从而提高他们的计算效率和准确性。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结构化估算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估算兴趣
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估算兴趣。在教授加减法估算时,一个生动的超市购物情境便能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小明去超市买了5.8元的苹果、3.2元的香蕉和4.9元的橘子,他站在收银台前,想快速估算一下自己大约需要支付多少钱。”这样的情境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立即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凑整法等估算方法,将5.8元看作6元,3.2元看作3元,4.9元看作5元,然后快速将这三个数相加,得出答案大约是14元。通过这样的情境练习,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估算的便捷性,还能在实践中掌握估算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估算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为日后的数学学习和生活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授方法,构建估算体系
在教授加减法估算时,向学生介绍多种估算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详细讲解凑整法、取近似值法、四舍五入法等常用的估算技巧,并引导学生逐步构建系统的估算知识体系。以凑整法为例,在讲解加减法估算时,教师可以给出计算题“498+305大约等于多少?”然后引导学生使用凑整法进行估算,将498看作500,305看作300,这样一加,答案就大约是800。这种方法简洁明了,非常适合快速得出大致结果。除了凑整法,教师还可以介绍其他估算方法,如取近似值法,对于接近某个整十、整百的数,可以取其近似值进行计算;还有四舍五入法,根据数字的小数点后一位来决定是舍还是入。通过这些方法的介绍,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提高估算的准确性和效率。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估算技巧,还能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强化练习,提高估算能力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和速度,教师需要设计多样化的估算练习题,涵盖加减乘除等各种运算类型。这些练习题应该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估算练习题:“387-204大约等于多少?”“123×8大约等于多少?”等等。在给出题目后,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估算方法快速得出答案。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估算技巧,还可以逐渐提高估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熟悉各种估算方法,学会根据题目的特点和需求灵活选择估算策略。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逐渐增加练习题的难度和数量,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设计多样化的估算练习题是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反思总结,培养估算习惯
在新课标背景下,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估算过程,分析估算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是提升估算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每次估算练习后,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勇于比较这些估算与精确计算之间的差异。例如,在讨论“721+296大约等于多少?”这一题目时,学生可能会发现,将721看作700、296看作300进行估算,得出的结果(1000)与精确计算结果(1017)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不仅能够意识到估算的近似性,还能相互学习、借鉴经验。他们可以探讨为何会产生差异,是估算方法的选择问题,还是估算过程中的疏忽?在交流中,学生可以逐渐发现更准确的估算方法,比如调整估算的近似值,或者采用其他更合适的估算策略。这样的反思和讨论过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还能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估算习惯。
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结构化估算教学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多种估算方法,如凑整法、取近似值法、四舍五入法等,还学会了如何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多样化的估算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锻炼,提高了他们的估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了他们的数学直觉和思维能力。通过估算教学,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价值。他们开始意识到,估算不仅是一种数学技能,更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孙洪柱.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路径[J].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JES),2024,1(4):
[2]周倩.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路径探析[J].理想家,20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