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如何预防中职学校校园欺凌

作者

刘畅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校园欺凌是一种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尤其在中职学校,由于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背景差异和心理差异,校园欺凌现象尤为突出。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环境中,由学生之间因权力不平等而产生的暴力行为,通常表现为身体暴力、语言侮辱、社交排斥以及网络欺凌等多种形式。本文将探讨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现状与成因,并提出具体的预防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园欺凌;预防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园欺凌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中职学校,学生的家庭背景、心理素质和社会经验差异较大,校园欺凌现象更为复杂。校园欺凌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还可能导致他们的学业表现下降、心理问题加剧。为了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

一、加强学校管理与反欺凌教育

为了有效预防和遏制校园欺凌,学校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并明确制定反欺凌的应对程序和具体的处罚措施。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反欺凌工作小组,负责监督和评估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过程,同时为受害者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此外,学校应定期组织培训和讲座,向全体师生普及校园欺凌的定义、表现形式以及暴力行为的危害性,提升大家的反欺凌意识[1]。学校要明确校园欺凌的行为界定,并制定详细的应对程序。这包括学生之间发生欺凌行为时的举报渠道、学校如何响应举报、如何调查和核实事实,以及最终的处罚措施。学校应制定零容忍政策,对于欺凌行为要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手段,确保每一起欺凌事件都能得到妥善处理。例如,可以设立匿名举报箱、反欺凌热线等途径,让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举报不良行为。同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一旦发现欺凌行为,学校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启动干预程序,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在面对冲突时保持冷静、如何有效沟通,如何在出现欺凌行为时寻求帮助。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学生能够认识到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加剧矛盾和冲突。

二、提高教师的识别与干预能力

教师是校园欺凌预防和干预的第一道防线,他们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角色使其具有独特的机会去发现和应对欺凌行为。因此,提高教师的识别能力和干预技巧,对于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应定期接受专业的培训,提升其在识别和干预欺凌行为方面的专业素养[2]。教师应当了解校园欺凌的各种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欺凌、身体欺凌、社交排斥、网络欺凌等。许多欺凌行为可能在初期表现为微小的、隐蔽的迹象,如孤立某个学生、不正当的言语攻击、恶作剧等。这些行为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引起极大的关注,但长期下来会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因此,教师应通过培训提高自己对这些细微行为的敏感度,学会识别潜在的欺凌行为。教师应保持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了解他们的情感变化、行为异常和与同学的互动状况,从而及时发现潜在的欺凌迹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集体行为和个体情感波动。如果某个学生频繁缺席、情绪低落、与同伴关系疏远,或者总是表现出不安、焦虑等情绪波动,教师应该留心其可能是受到欺凌的信号。教师还应注重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关注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化。通过与学生建立起互信关系,教师能够鼓励学生在面对困扰时向自己寻求帮助,从而更早发现欺凌现象。教师应与学校的心理咨询师、班主任等密切合作,定期举行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评估,进行全方位的学生动态跟踪。例如,教师在发现学生之间发生言语或肢体冲突时,应迅速介入,制止不当行为的继续发生,确保受害者的安全。同时,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施暴者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进行反思和改正。为了有效干预,教师应与学校的心理辅导部门密切合作,及时为受害者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并走出心理阴影[3]。

三、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最初的教师。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学校与家庭的紧密合作对于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至关重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情感支持和行为规范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情绪管理、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学校应通过定期的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通过这些形式,学校可以向家长普及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认识到如何通过正向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例如,家长可以学习如何通过积极的沟通、适当的情感支持、合理的奖惩机制来塑造孩子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家长应帮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控制情绪、解决冲突,这些行为规范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和人际交往。家校合作也可以通过联合开展针对性的亲子活动来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和沟通[4]。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亲子运动会、家庭座谈会或互动游戏等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这不仅有助于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也有助于孩子从家庭中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例如,如果孩子被同学欺凌,家长应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了解事件的具体情况,并为孩子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其恢复自信心。如果孩子存在欺凌他人的行为,家长需要与学校一同分析孩子的行为动机,采取适当的引导措施,帮助孩子认识到暴力行为的错误,培养其尊重他人的态度。家校合作不仅仅局限于问题发生后的处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学校和家长应共同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社交圈子以及行为表现,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采取预防性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仅是孩子情感的支持者,也是行为规范的引导者,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

结束语

校园欺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在中职学校中,因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经验差异,校园欺凌现象更为突出。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加强心理辅导和家校合作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建鹏,张树华.中职学校校园欺凌事件预防机制研究[J].法制博览,2020(25):39-40.

[2]佘福强,周全湘,夏文江,等.校园欺凌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1,34(3):205-207.

[3]龚丽丽.中职学校防治校园欺凌的心理干预策略[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21(2):4-5.

[4]王新甫.中职学校如何建立校园欺凌防控制度[J].现代职业教育,2020(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