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课程的设计与反思
刘丽
重庆市潼南区柏梓镇柏梓小学校 402676
摘要:新课程的深化改革推动了教学的全面发展。为了有效地达成新的课程改革目标,小学需要重点提升各个学科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整合进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结合所在学校设计的的"‘碳’究新世界"跨学科课堂活动,介绍如何通过跨学科利用课堂教学资源,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小学数学;设计与反思
21世纪以来,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实现了一种交叉融合的状态。通过合作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渗透,各学科的发展不再孤立,而是相互促进、共同推动。这种紧密的学科关系必将促进人类知识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为社会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2021年,我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积极探索“数学+”跨学科主题课程,这些课程既有趣又具有开放性。本文将以“‘碳’究新世界”跨学科主题课程为例,进行简洁分析。
一、“数学+”跨学科主题课程的设计
1、确立学习主题。跨学科是以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探索或解决为指向,对所涉及到的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整合[1]。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选用教材中的主题,也可以根据现实生活创设主题。无论是选用还是创设主题,主题应具有跨学科的特性,可以从多个学科领域中汲取知识和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探索多方面的内容。而且主题应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相关,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让学生能够看到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
2、明晰学习目标。围绕跨学科主题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以“三维”目标整合的形式,清晰说明目标要求,确保各个学习目标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和逻辑性,构建起学生的学习路径。学习目标应该按照逐步推进的顺序排列,以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3、提出评价要求。评价标准应与学习目标相对应,确保评价能够准确反映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同时应涉及多种评价机制,综合考虑学生在不同评价要求下的表现,评价其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综合水平。评价要求应覆盖课程中涉及的各个学科领域和学习目标,确保评价全面、客观。
4、安排学习任务。设计满足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探究性任务、应用性任务。学习任务应按照逐步推进的顺序安排,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深入,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逐步推进中,拥有成就感,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5、设计学习过程。把主题任务纳入学习环节和流程,将表格支架、知识补充包、资源清单等学习支持条件穿插其中,根据内容设定完成时间,并根据需要创设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和汇报展示等活动。
二、课程实施——以“‘碳’究新世界”跨学科主题课程为例
依托校本课程的开发经验,我校合作完成了“‘碳’究新世界”的跨学科主题课程设计。环保,让家园绿色环抱;低碳,让地球不再低叹!“少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餐具”、“学会垃圾分类,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用电”……全球已形成“低碳生活”共识,作为新时代的小主人,学生如何增强生态环保意识?本项目中,学生通过“‘碳’究新世界”项目化学习,学习低碳概念,开展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了解生活的高碳问题,同学们选出最合理可行的低碳计划,呼吁更多的人加入“低碳”实践,为建设“低碳生活”作出努力。课程细分为“碳从何来”“碳有多少”“碳从我止”三大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感受到螺旋式的学习过程,并且能够建立起以“碳”为核心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他们的跨领域思考能力。
实施“‘碳’究新世界”主题课程共需要3课时。本研究选取5年级6个班为试点班级,均由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执教。
1. “‘碳’究新世界”课程实施准备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预估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的几大问题:如何汇总记录的数据、如何使用碳足迹计算器。教师应做好前置问题单,了解学生碳知识的储备量,之后准备课程所需的材料,包括:教学课件、生活数据采集单、评价表等。
2.“‘碳’究新世界”课程整体实施
依据研发流程,制定‘碳’究新世界”的课程实施指南,其中,学习主体是五年级学生,课程实施场所为教师,课程由三大任务构成,主要关联语文、科学等学科。教学形式采用大课教学。
(1)碳从何来
教学目标:理解碳的来源:学生能够理解碳的来源,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森林砍伐和燃烧、工业生产等;了解碳排放的影响:学生能够了解碳排放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包括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
教学过程:
任务一:课前寻找身边的”碳排放”
①数据资源搜集。学生利用多渠道,从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交通方式等方面搜集身边环境的碳来源,并记录数据。
②信息资源分析。学生对搜集到各种素材和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归类,制作成统计图。
任务二:讨论身边的”碳排放”
①引入:以冰川消融后,企鹅等动物无家可归的求助视频导入,然后介绍碳排放的概念,解释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环境和健康的影响。提醒学生碳排放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②孩子们分小组汇报发现,交流讨论,将自己的记录进行分类和汇报。老师和组长根据学生表现完成第一阶段评价表。
③碳足迹计算:通过公式“碳排放量=活动用量×排放因子”认识碳足迹计算器。学生学习碳足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回家记录相关数据后尝试计算家庭一周的碳排放量。
(2)“碳”有多少
教学目标:通过采集家庭用水、用电、用煤等数据,可以了解家庭的能源消耗情况,从而评估碳排放和环境影响;依据碳排放量的计算需要,能使用工具组织采集的数据,并对不同单位的数据进行换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享,进一步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对地球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任务一:复习碳足迹计算器的相关知识
任务二:交流采集数据
①学生分小组展示课前填写的“生活数据记录单”
②学生展示搜集的实物、水电账单、水表电表照片,适当借助在线地图等软件辅助,感受同学们数据采集的过程。
任务三:组织数据
学生使用家庭碳排放量数据,将人均数据填入计算器中,学生借助单位换算的知识辅助计算。
任务四:计算数据
学生对家庭一周的碳排放量进行“取整”估计,并在小组中对比,制作小组对比记录单。同时,学生试着对相应家庭“碳排放”高或低的原因进行分析,交流自己的发现。借助网络APP统计全班数据,判断每位同学填写的碳排放数据是否合理,去掉不合理的数据,将其余数据用来计算班级平均值,分析原因。
任务五:计算交流
①完成计算题,感受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A一人一天节约一滴水(一滴水重0.05克),那么14亿人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吨水呢?
B一个家庭一天节约1千瓦时电,2021年我国大约有5亿个家庭,请你算算这一年一共节约多少千瓦时电?
C如果一人一天节约天然气 0.04立方米,我国城镇人口约有10亿人,请你算算他们一年可节约天然气多少立方米?
任务六:布置制作“低碳生活计划表”的任务
根据学习单安排小组任务
(3)碳从我止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重视和关注;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激发学生采取行动的热情,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低碳生活方式。
教学过程:
任务一:课前寻找身边的”碳排放”
任务一:制作“低碳生活”计划表
①课下同学们根据小组的探究方向通过采访调查、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创意设计等方式,从多方面制定低碳计划,如“饮食”、“出行”等等。
②填写中期检查单
任务二:举办“低碳生活”计划表发布会
①学生以各种形式分享各小组“低碳生活计划表”实践情况,如PPT、视频、表演剧等等。分组完成低碳生活妙招建议汇报及展示交流活动。
②协作安排、分工合作。抽调部分学生担任现场的评委、主持人、记分员、计时员、记录员等。包括比赛活动现场设计。要尽力制造出汇报会的现场感。
③老师和组长根据学生表现完成第三阶段评价表。
任务三:“低碳生活”计划表颁奖活动
播放企鹅等无家可归的动物的感谢视频,选出“最具创意奖”、“最实用奖”等多个奖项
任务四:印刷“低碳生活”计划表
三、课程思考
1、以任务为驱动,创设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活动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学科之间的随意组合,而是根据任务要求,必须连接相关学科的,才能解决在真实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本课程中,为了了解碳与生活的关系,学生通过记录数据、筛选数据、数据计算、制作图表等多种方式完成既定任务。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学习,更加真实,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各类学科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够促进学生对学科的理解。
2、以活动为核心,强化课程实施的实践性
当前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连接关联学科展开学习,还有一类是“在课外拓展探究”。本课程以探究“碳”为主要活动内容,学生的活动地点分布在教室、家中、小区、学校等地方。学生通过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笔计算、用工具记录,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生的跨学科应用知识,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
3、落实学教评一致性
跨学科主题活动中,学生的评价与被评价是联系整个课程的重要环节,在本课程中,评价贯穿始终,自我的持续性反馈既是在深入理解学科知识,也是在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跨学科主题活动中,需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真实的问题中,充分体验、感受、思考、尝试、创新,运用跨学科思维,处理好边界跨越与本质不变的关系,跨得出还要回得来,立足问题解决的实际[2]。
参考文献:
[1]牛玉娟,.小学数学跨学科课程整合教学的实现路径[J].小学数学教育,2022,(05):9-11.
[2]柳小梅,.关联 综合 实践——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教学设计,2022,(35):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