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玉雕与传统金银错工艺的结合研究
于承孝 李杨
一丈方圆艺术传媒,辽宁沈阳,110000 岫岩满族自治县技工学校,辽宁岫岩,114300
[摘要] 将当代玉雕与传统金银错工艺相融合,不仅为二者的艺术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也对传统手工艺的活化和传承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一结合不仅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段,也对工艺美术领域的创新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 当代玉雕;金银错工艺;传统手工艺;创新与融合
一 当代玉雕创新工艺
当代玉雕工艺的创新体现在材料拼接技术的革新。相比于传统的单体玉雕,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不同颜色、纹理和硬度的玉石拼接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这种材料拼接的技巧,借鉴了金银错工艺中镶嵌金属的原理,通过不同材质间的对比和互补,增强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例如,通过将白玉与碧玉、墨玉等不同色彩的玉材拼接,可以创造出丰富的色彩层次,如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墨色晕染,赋予作品更深厚的艺术内涵。
当代玉雕的创新还体现在对传统题材的重新诠释和现代设计元素的融入。艺术家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龙凤、花鸟、山水等主题,而是将当代文化符号和设计观念注入玉雕,例如科技元素、抽象艺术、概念设计等。这种结合不仅丰富了玉雕的题材,也使得作品更具时代感,能够与观众产生更直接的情感共鸣。在设计过程中,艺术家们借鉴金银错工艺的复杂纹饰和装饰手法,将它们与现代设计语言相融合,创作出既传统又现代的玉雕作品。
然而,创新工艺的引入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的比重,如何在追求艺术表达的同时保持玉雕的韵味,以及如何通过创新工艺传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的精神。这些问题需要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既要尊重传统,又要敢于突破,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
二 金银错工艺的现代应用
金银错传统工艺,作为中国古代金属细工装饰艺术的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这项技艺繁复而精致,通过在器具表面雕刻出纹饰或文字,然后将金、银等金属丝或薄片嵌入这些凹槽中,经过精心的打磨与抛光,最终形成色彩斑斓且经久不衰的作品。金银错的工艺要求极高,从设计的巧妙布局,到金属的切割、弯曲、镶嵌,再到最后的表面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匠人的技艺与耐心。
金银错工艺的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历经了繁荣与演变。在汉代,金银错工艺逐渐应用于玉器之上,这一时期的作品既保留了青铜器金银错的华美,又增添了玉的温润,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明清两代,金银错技艺达到了新的高峰,尤其在清代乾隆年间,金银错工艺达到了鼎盛,皇家对金银错玉器的推崇使得这种艺术形式在宫廷中广泛流传,成为了当时社会地位与财富的象征。
在现代玉雕中,金银错工艺的运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镶嵌和装饰,而是在设计思维上与当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既蕴含历史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艺术作品。例如,艺术家们将金银错工艺与抽象艺术、当代科技元素相融合,在玉雕作品中融入线条的流动、几何的构成,甚至是电子科技的视觉符号,打破传统玉雕的固有模式,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情感表达和文化寓意上,使得玉雕作品能够跨越时空,与现代观众产生共鸣。
金银错工艺的现代应用不仅拓宽了玉雕艺术的表达方式,而且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之间架起了桥梁。这一过程中的创新实践为传统工艺的活化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也对工艺美术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预示着传统与现代在艺术创作中的融合将更加深入,更加精彩。
三 当代玉雕与金银错工艺融合创新
金银错工艺,作为中国金属艺术的瑰宝,其独特的镶嵌技艺为当代玉雕提供了全新的设计维度。在材料上,金银错的引入丰富了玉雕的视觉层次,结合不同颜色和质地的玉石,创造出对比鲜明、华美繁复的纹饰效果。例如,玉雕师们采用白玉、青白玉、碧玉、墨玉等基础材料,再通过金银错工艺镶嵌金、银、宝石,使得作品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增添了现代感。
技法融合中,玉雕师们借鉴金银错的精细镶嵌技术,将金银与玉雕雕刻技艺相融合,突破了传统玉雕的视觉表现力。在设计思维上,当代玉雕艺术家不再局限于传统主题,大胆融入抽象艺术、科技元素等现代理念,通过金属与玉石的对比,使作品既有历史的深度,又符合现代审美。郭卫军的玉雕作品就是这一融合的典范,他巧妙地将错金工艺与白玉结合,使得作品既有金属的华丽,又能保持玉的低调奢华。激光雕刻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扩展了玉雕的表现手段。激光雕刻的精确度使得艺术家能够在玉材上刻画出极为细腻的纹饰,甚至可以实现微缩景观的雕刻,这是传统手工雕刻难以企及的。激光雕刻与金银错工艺的结合,例如在玉雕表面以激光雕刻出金银错纹样的轮廓,再以传统的金银错技艺填充,既保留了金银错的技艺精髓,又赋予了作品现代科技的魅力。
然而,融合创新的过程中,技术难题和文化价值的传承是不可避免的挑战。如何在镶嵌过程中既保持金银错工艺的精细度,又避免对玉质造成损伤,是玉雕师们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同时,如何在创新中不失传统金银错工艺的文化内涵,避免形式的创新导致文化核心的流失,需要艺术家们在实践中寻找平衡。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紧密结合。一方面,通过实验,玉雕师们可以摸索出适合玉雕材料的金银错镶嵌技术,确保工艺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学术研究可以提供理论支持,帮助理解传统工艺的精髓,启发新的融合思路。例如,潘秉衡恢复的金银错工艺,以及马进贵、杨根连、王金兰等传承者的实践,都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创新路径的实例。
当代玉雕与金银错工艺的融合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既需要艺术家在实践中不断尝试,也需要学术、教育和政策的多方面支持。通过这种结合,不仅丰富了玉雕的艺术语言,也促进了传统工艺的活化,为工艺美术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创新的金银错玉雕作品,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璀璨瑰宝,继续推动中国工艺美术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振兴.金银错工艺在玉雕设计中的创作研究[J].《艺术大观》,2019年第31期0065-0065
[2] 王斌.传统手工艺因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考察研究——以苏绣为例[J].《美与时代(创意)(上)》,2016年第5期57-59
[3] 李珂玥.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现代珐琅工艺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品牌研究》,2023年第29期0245-0247
[4] 郑国柳.翡翠玉雕工艺品的现代设计与创新研究[J].《收藏与投资》,2023年第10期58-60
[5] 戴丽娜.当代玉雕艺术创作中数字技术的应用研究[J].《理财(经济)》,2023年第6期5-7
作者简介:于承孝(1989.11.19),男,汉族,籍贯:辽宁沈阳,辽宁省优秀工艺美术师;辽宁省玉石雕刻大师;辽宁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辽宁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会员;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沈阳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专业:玉石设计与雕刻,错金银。
李杨(1987.6.1),男,满族,籍贯:辽宁岫岩,201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获得学士学位,国家一级/高级技师,辽宁省玉石雕刻大师,鞍山市工艺美术大师,辽宁省SIYB创业培训讲师,岫岩“青年五四奖章”。专业:玉石设计与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