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焦虑因素研究及措施

作者

鄢景群

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摘要: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容易受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产生心理落差和文化代沟,从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疾病的预后,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严重者甚至会引发自杀及犯罪等事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及时识别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尽早开展心理干预。心理健康是老年人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老年人生命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而骨科问题更是会给老年患者带来心理影响,其中髋关节置换由于需要使用人工假体替代自身的关节,病人在对手术有高期望的同时,还会出现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心理,而且髋关节置换术对于病人而言,属于一种外源性应激, 又会加重病人的不良心理[1]。髋关节置换手术创伤大,而且患者年龄偏高,术后的感染风险系数高,如果手术操作不当或术后不注意护理,可能会引起关节脱位、关节感染、关节松动等并发症。从而加大患者的心理压力,导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基于此,本文将从生理、心理认知、经济、术后家庭护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关键词: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焦虑;影响因素

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明显,并成为一种全球趋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其中焦虑抑郁状态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了很大一部分老年人的生活,且解决难度大[2]。

1.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焦虑影响因素

1.1 生理因素

疼痛已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是骨科患者最重要的主诉之一,已成为患者术后康复的主要问题[3]。而且疼痛更易导致患者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的食欲、睡眠。一项前瞻性调查研究发现,术后疼痛位列患者最关心问题的第2位,约75%的患者经历了术后疼痛;而超过1/3的骨科患者术后第1日存在中重度疼痛[3]。疼痛更是影响骨科患者术后满意度的重要因素,约20%的患者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效果不满意;约8%的患者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效果不满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即为疼痛,约占所有因素的 39%[4]。因此,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应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疼痛。

1.2 心理认知

患者对疾病与手术的认知程度不够,一谈到疾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紧张、担心、恐惧、害怕、对抗、不知所措……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推到了疾病的对立面。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掌握疾病知识有限。老年患者,骨折后突然卧床失去活动能力,难以完成角色转变,而且对治疗及预后情况顾虑较多,担心长期卧床或术后预后不佳生活难以自理[5]。因此,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从入院时,就应给予个性化、多形式的健康宣教,使患者获得更多的疾病相关知识。

1.3 家庭经济状况影响

有研究表明老年人个人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家庭经济状况均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影响,且越富裕,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越好,这提示家庭经济状况对老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或许更加明显。这也符合我国“知足常乐”的文化观念[5]。

老年人由于经济保障相对较年轻时减少,且住院费用较高、经济负担重,因担心高额医疗费用给家庭和儿女增加负担,而产生较大心理压力。因此,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应尽早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缓解焦虑情绪。

1.4 术后家庭护理:影响关节功能恢复程度

在ERAS理念下,患者住院时间均较短,而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出院后原本已熟悉掌握的功能锻炼要领也逐渐模糊。同时老年患者大部分伴有慢性疾病,患者的体力及精力不足,很难保证居家康复功能锻炼准确、及时与有效的开展[6]。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迫于经济压力患者的照顾者逐渐由子女转变成伴侣或者患者自身,由于肢体疼痛、自理能力下降、缺乏持续专业的康复指导等,家庭康复效果欠佳,因此焦虑程度增加。

一方面患者出院后对于居家康复未足够重视,未能按时、按量完成功能锻炼,使得关节功能恢复不理想,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另一方面,多数患者认为出院即代表康复,回归家庭、社会后尚未康复的关节对其生活、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样亦会加重患者的焦虑水平。

2.缓解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焦虑的措施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虽能缓解患者肢体疼痛,提高患肢功能,但多数患者接受健康教育时常被强调避免患肢脱位,这对患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同时,术后较长时间的康复进程与患者期望尽早回归“正常生活”相冲突,也对患者焦虑水平产生影响。

2.1 术前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接受人工髋关节 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在术后很容易出现焦躁、易怒等负性心理。适度的焦虑可伴有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能提高机体的应对能力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而过度焦虑则属于病态心理[7],会对手术及术后恢复产生不利影响,不仅给患者带来心理痛苦,而且会干扰手术与麻醉等医疗活动的顺利实施,增加术后镇痛剂的用量,从而消极地影响治疗效果,延迟术后身心康复,甚至造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8]。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要时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况,当患者出现严重的焦虑心理时,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倾听患者的烦恼,制订个性化心理护理方案,制定干预方案和落实措施均应根据患者特定的心理状态、支持来源、应对机制、文化背景等不同,与患者及家属一起讨论,制订计划,以恰当的、个性化的、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干预,目的是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提高心理适应能力[9]。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发病过程及家庭支持程度,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缓解患者的焦虑心理。医护人员还可以从患者的家属入手,让患者的家属安慰患者,也可以向患者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

护士还应具有“角色转变”的能力,即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感受、体会其心理状况与处境,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被关注,主动接纳、适应干预计划[10]。通过沟通交谈,对患者及家人都应做好心理卫生宣教,让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并充分了解认识到手术前后的相关知识,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适应疾病带来的压力,提高对疾病的应对能力[11]。

2.2 全程做好疼痛管理

术后伤口疼痛不适可导致病人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导致患者出现生理代谢功能紊乱。有研究表明,做好疼痛管理,可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12],因此,对于老年患者要重视疼痛的宣教,给患者介绍手术过程、可能发生的疼痛、对疼痛采取的预防措施,提高患者主动镇痛意识[13]。预防性镇痛、多模式镇痛、个体化镇痛相结合,及时评估疼痛程度。重视安慰性语言、机体支持、音乐疗法、更换体位、分散注意力、与病人交谈、等非药物性镇痛方法的作用[12]。同伴教育:将手术成功病员与患者交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3]。

2.3 患者心理的自我调节

老年人要想保持心理健康,需要保持积极心态,建立自主、自信的观念,主动参与。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谈话、播放舒缓音乐、训练患者腹式呼吸等方式转移和分散的其注意力[14],同时,应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的心理干预:如指导、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肌肉放松运动,或做有规律的深呼吸练习,以改善患者负性情绪;采用听音乐、观看电视节目等艺术欣赏形式的感觉护理,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愉快体验,降低焦虑的程度[15]。加强患者正性情感支持的作用[13],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缓解患者焦虑的发生,促进患者顺利康复。

2.4 手术前后的康复指导

做好预康复指导,个性化指导患者术前功能锻炼,增加营养支持,提高手术耐受性,从而更好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通过宣传册、视频、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分阶段教会患者功能锻炼、体位转移及使用助行器行走的方法,医护康一体,共同合作,指导患者下肢肌肉力量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踝泵运动、直腿抬高等;指导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充分活动健肢、患肢足趾及踝关节,患肢屈膝屈髋和髋外展锻炼,保持髋关节屈曲度<45°,并避免患髋内收、内旋[16],以上锻炼建议每日3-4次,每次20-30组,可根据患者的活动耐受能力适当调整运动时间和频次。告知患者正确的体位和卧位姿势,以防髋关节脱位。定期指导患者体位转移训练和助行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肺功能锻炼指导,协助患者在床上做扩胸运动、深呼吸、有效咳嗽、排痰,医护人员协助叩背。出院前为患者制定康复锻炼计划,发放“家庭康复指导”手册,包括锻炼计划、注意事项及主管医生、责任护士联系电话,并将逐条讲解、示范册中内容,嘱患者按要求进行[17]。

2.5 家庭护理的配合

医务人员可成立专业小组,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自我护理能力管理,树立患者正向健康观念,出院后对患者及家属提供电话回访、家访、微信平台等多种形式的延续性护理干预,根据评估的患者的疾病阶段、康复现状及自我护理缺陷内容,针对性为患者提供支持,对患者家属进行培训,以保证患者能主动进行自我护理行为并解决其在自我护理中遇到的问题,以达到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3 小结

髋关节炎、髋部骨折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明显,髋关节炎、髋部骨折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以从根本上缓解患者疼痛,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疾患的有效治疗方法[11]。但住院期间多种因素导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应尽早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和功能锻炼等可明显改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焦虑水平,提高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及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术后功能锻炼是术后患者恢复髋关节功能的重要步骤,积极有效的功能锻炼也是患者整个康复治疗阶段的重要部分,对患者术后恢复髋关节功能至关重要,这提示我们医务人员以及社区工作人员应与患者建立长期稳定的有效沟通的医患关系,并根据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的康复进程,有目标、有计划、阶段性的进行康复指导,避免相关知识一次性灌输,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康复进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勿急躁,以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晓微.优质护理对髋关节置换老年患者心理状况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9,27(5):91-92.

[2]缪佳奇,程力,黄星路,等.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焦虑抑郁状态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23,30(8):59-63.

[3]刘斌,邱贵兴,裴福兴等.骨科加速康复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2,15(10):739-745.

[4]Borys M, Zyzak K, Hanych A, et al. Survey of postoperative pain control in different types of hospitals: a multicenter ob‐ servational study[J].BMC Anesthesiol,2018,18(1):83.

[5]王进松,刘晓君,侯宜坦等.高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03):308-312.

[6]袁春敏,周贵,马福军等.网络延续护理平台在医联体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的应用[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9,40(04):144-148.

[7]靖丽娟,孙平辉,向梅等.影响剖宫产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302-5303.

[8]范文利,朱晓斌.择期手术病人术前焦虑情绪的心理支持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01):30-33.

[9]王超.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焦虑情绪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2013,3(17):159-160.

[10]戴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居家康复患者关节功能、自我护理能力与焦虑抑郁的干预效果研究[D].安徽:安徽医科大学,2017.

[11]雷婷婷,王丽,年夫春,等. 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34(8):737-739.

[12]陈丽琼,吴斌,洪阿梅等.术后急性疼痛的现状调查[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1,37(11):1200-1203.

[13]宁宁,陈佳丽,李玲俐,等.骨科加速康复护理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

[14]李树英.综合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术后疼痛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02):162-164.

[15]王丽,张巧云.围术期焦虑反应的观察评定及其干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02):109-110.

[16]刘艳,李显.阶段性健康教育配合心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焦虑抑郁水平、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11):1737-1741.

[17]毕凤琼.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2):20-22.

作者简介:鄢景群(1984.7-),女,汉,江西南昌,本科,江西省人民医院,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外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