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中学生沉迷网络成因及干预策略思考

作者

段亚明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柳湖镇赵堡初级中学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视听资源的广泛应用,前所未有的开拓了农村中学生的视野,逐渐成为农村中学生观察世界、了解世界、探索世界的全新载体。然而由于现阶段农村中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家庭教育缺乏、文化生活较少等一系列因素,导致部分农村中学生沉迷网络无法自拔,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本文围绕着农村中学生沉迷网络的成因、预防和矫治沉迷网络的策略进行阐述,希望对相关参考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沉迷网络;正确引导;创设情境;干预策略

进入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农村中学生网络成瘾的问题也愈加凸显,在此期间学生容易受到色情、暴力、反动内容的侵袭,加之学生对此类信息的甄别能力较差,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情绪低落、精神亢奋、思想错乱的问题。针对这种客观存在的情况,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正确引导,使学生正确、科学、合理的使用网络。

一、农村中学生沉迷网络的成因

(一)学生自控能力的欠缺

农村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阅历较少,在接触网络之后,容易被充满诱惑的网络世界所吸引。而这个阶段的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在面对虚幻的网络世界时会产生一种不真实的错觉,与现实生活割裂。另外,网络世界具有匿名的特点,使得学生可以随心所欲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必担心受到批评,在此背景下极易导致学生发表错误言论,影响身心健康。

(二)学生精神生活的空虚

当下,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缺乏科技馆、文化观、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导致农村文化生活贫乏,这与网络上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形成鲜明对比。另外,由于中青年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监督,中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了网络当中,妄图从中补足空虚的精神生活,致使产生强烈的网瘾而不自知,当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难以从中抽身。

(三)家庭生活管教的缺失

在农村家庭之中,部分家长忙于生计,对中学生缺乏教育与监督,当中学生无法明辨是否对错时缺乏必要的方向性指导,容易导致中学生误入歧途。与此同时,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也是中学生迷恋网络的重要原因,如单纯用金钱满足中学生欲望、非打即骂的管教等,一方面会导致中学生缺少关爱,另一方面会致使其产生心理阴影,进而从网络世界中找寻归属感,以抵触、逃避的姿态对应现实生活。

二、预防和矫治农村中学生沉迷网络的策略

(一)利用爱心、耐心,正确引导

对农村中学生沉迷网络问题的有效干预,有赖于利用爱心与耐心的正确引导,在此基础上有利于给予农村中学生以爱的呵护,并且以长期发力、久久为功的方式助力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状态,使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行稳致远。

具体而言,爱心是预防和矫治农村中学生沉迷网络问题的核心,同时也是解决农村中学生沉迷网络问题的重要法宝。大量数据表明,迷恋网络问题主要集中于10-25岁之间,共同特征为“缺乏理想,敌视父母,抗拒学习。”甚至被贴上“差生”标签,在标签化影响之下,学生会借助网络饮鸩止渴,渴望从网络上获得认同。在此背景下,依托爱心教育进行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一种给人温暖的情感力量,更蕴含着智慧、敏锐、宽容、豁达,在教育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肯定与由衷赞赏,让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产生获得感、成就感,从而避免迷恋网络无法自拔。

另外,耐心是预防和矫治农村中学生沉迷网络问题的纽带,这是一项长线工程,若没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态度和做法,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以往的预防与矫治过程中,当农村中学生出现迷恋网络情况时,家长与教师往往希望毕其功于一役,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纠正学生迷恋网络的问题,此举忽视了迷恋网络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难以依靠一时开导而一劳永逸。基于此,教师与家长应当共同具有耐心,制定短期、中期、长期规划,按照规划一步一个脚印的预防与矫治学生沉迷网络的问题。

(二)创设教学情境,外化问题

在预防与矫治农村中学生沉迷网络问题过程中,无论学生是否处于叛逆期,教师不宜直接谈论迷恋网络的问题,如游戏、社交、暴力等,这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与抗拒心理,从而拒绝良性沟通,堵塞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另外,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时“讲大道理”,这种高高在上的理论性言辞,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假大空的感觉,不仅徒劳无功还会适得其反,触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基于此,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教学情境与外化问题相结合的方式,营造良好的氛围,并从“侧翼迂回”开展交流沟通,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戒除网瘾的目标。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创设令学生愿意敞开心扉的沟通情境,在开始沟通时,避免直接讨论沉迷网络问题,先选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渐进式的引入沉迷网络对学生学习和生活造成的危害,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在坦诚布公、推心置腹的沟通中获取学生的信任。另外,关于问题外化,即教师给沉迷网络定性,造成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所在是沉迷网络,而不是学生自身,将学生拉拢到正义的“阵营”当中,避免与学生出现对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更高的层面看待沉迷网络,强化学生在矫治沉迷网络问题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

(三)理清多元关系,澄清认知

农村中学生处于一个多维度的关系世界,由于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把握能力较差,在处理自己与自己、自己与父母、自己与教师、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关系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尤其在网络世界,各种关系呈现交互性、复杂性特点,致使学生思绪混乱,未能对亲情、感情、师生情等有清晰的认知。基于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关系世界,并协助学生处理好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当前问题与未来问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美好生活充满自信,为解决迷恋网络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理清多元关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选择,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现实生活的美好,网络世界的虚幻,引导学生选择真实切美好的生活。第二个阶段是珍视,即引导学生真是与爱护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而骄傲与自豪,以充分的理由相信自己的选择,并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第三个阶段是行动,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在三观指引下付诸行动,经过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深化认识之后,使学生澄清认知,提升觉悟。

三、结语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预防与矫治农村中学生沉迷网络问题,不仅是顺应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趋势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有鉴于此,教师应当对学生沉迷网络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科学研判,并依托良性沟通、外化问题、理清关系、堵疏齐下、家校合作等方式,为农村中学生不再沉迷网络、实在健康快乐成长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李西顺. 帮助青少年学生戒除网瘾问题的“四心五步” [J]. 中国教师, 2021, (08): 36-39.

[2]陈朝阳,董银林. 农村初中学生沉迷网络的成因分析 [J]. 课程教育研究, 2020, (08): 190-191.

[3]陈朝阳,陈守品. 农村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J]. 名师在线, 2019, (29): 11-12.

[4]何静茹. 浅谈中小学“网瘾生”成因及戒瘾教育 [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 16 (07): 75+87. DOI:10.16071/j.cnki.cn51-1650/g4.2019.07.058.

本文系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农村中学生沉迷网络戒除网瘾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 PL[2022]LXH64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