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管理新模式的几点探索
张清春
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 中铝(郑州)铝业有限公司渑池分公司 河南省三门峡市 472400
摘要:在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采矿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其管理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环境保护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至关重要。但传统采矿管理模式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安全生产问题等诸多挑战,迫切需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以适应现代采矿业的发展需求。本文希望能为采矿业管理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促进采矿业的健康、环保及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采矿管理;新模式;探索策略
引言
随着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进入矿产资源领域,传统矿山开采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日益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的矿业产业,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矿产资源浪费和人才得不到有效利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新的矿业开发经营模式,以提高整体开发效益,建立科学的矿山开采管理模型,对提高矿山开采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推动矿业的规模化、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采矿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环境破坏
传统采矿活动通常涉及大规模的地表破坏,包括挖掘、爆破和物料运输等操作,这些过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深远且复杂。首先,土地开挖不仅改变了地形,还导致了植被的大面积破坏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丧失,且露天采矿和地下采矿过程中的废弃物堆放会导致严重的土壤侵蚀问题,这些废弃物常含有有害的化学物质,能够渗透到土壤和水体中,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污染。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由于采矿活动破坏了动植物的栖息地,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如热带雨林,采矿活动的扩展导致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被分割,从而打断了生态网络,降低了物种的存活和繁殖能力。如若开采后的地区若未进行适当的环境恢复措施,往往会长期成为荒废土地,形成环境“死角”,对周边环境构成长期威胁。
(二)资源浪费
在传统的采矿管理中,经常因为过度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资源的长期和可持续利用。这种做法导致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在使用过时的技术和设备的情况下。例如,低效的矿物提取技术不仅提高了运营成本,还导致了大量有价值矿物的丢失,这种浪费不仅表现在原材料的直接损失上,更体现在未能充分利用那些可能为环境和社会带来额外价值的副产品上,如某些工业矿物中的稀有金属和宝贵元素。而传统采矿往往未能实施有效的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策略,这意味着许多可能再利用的物质如尾矿中的有用成分被视为废物处理,未经过合理处理就被排放到环境中,导致资源的进一步浪费和环境的二次污染。
(三)安全风险
传统采矿业中的安全风险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问题,坍塌是采矿活动中最为严重的安全隐患之一,常由于地质不稳定或支撑结构不当导致。爆炸和火灾的风险主要源于使用易燃易爆材料和不当的操作方法,除了这些即时的危险,职业健康问题如尘肺病、噪音引起的听力损失和化学物质的长期暴露也普遍存在于采矿工人中。这些安全问题的频发,很大程度上归咎于采矿行业中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对现代化安全设备的投资不足。在许多采矿场所,安全培训不足,防护措施和紧急响应计划的缺失使得工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无法有效应对,且采矿作业的环境通常条件恶劣,如高温、湿度、灰尘和有害气体等,这些都长期对作业人员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四)社会冲突
采矿活动对当地属地村委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包括引发的迁移、生计损失和属地村委分裂等问题。当采矿企业为了开采资源而改变当地的地理和社会结构时,往往会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来源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变化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和公正补偿,常常会引发当地属地村委的不满和抗议。在采矿业未能建立有效的属地村委沟通机制和参与框架的情况下,这种不满可以演变为公开的社会冲突。属地村委成员可能对采矿活动引发的环境破坏、健康问题和经济不平等感到愤怒,有时采矿活动有时也会影响到土地权益和传统使用权,加剧属地村委内的紧张关系;当地居民感到他们的声音未被听取或他们的权利被侵犯时,社会抗议甚至更激烈的冲突就可能发生。
二、采矿管理新模式的几点探索措施
(一)技术创新和自动化的更新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采矿管理模式正日益依赖于技术创新,特别是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采用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无人机不仅能执行危险的采矿任务,减少人员在高风险环境中的工作时间,还可以提高工作精度和效率。例如,无人机可用于矿区的空中测绘,机器人技术则可用于深地层钻探和样本收集。此外,遥感技术可以监测矿区的环境变化,而实时数据分析则可以帮助矿场管理者实时监控设备性能和生产效率,及时调整作业策略,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显著提升了资源开采的效率,还通过精确操作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自动化技术的引入还有助于减少因人为错误引发的事故,从而显著提高了采矿作业的安全性。
(二)环境管理和生态恢复
在新的采矿管理模式中,环境管理和生态恢复不再是辅助活动,而是核心职责之一,这涉及到在采矿过程中实施各种措施来减少对水体、土壤和空气的污染。例如,使用更少环境影响的化学物质,采用封闭循环系统减少废物排放,以及采取措施控制粉尘和噪音污染。而矿后土地恢复项目是确保采矿活动可持续性的关键,这些项目旨在恢复被采矿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通过重新植被覆盖、土壤改良和水体恢复等措施,使废弃矿区重新成为自然生态的一部分。采用环保的开采技术和材料,结合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和持续的监测系统,可以确保采矿活动与环境保护的目标同步推进,促进采矿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维护。
(三)属地村委参与和利益共享
新的采矿管理模式重视与当地属地村委的合作与共识建设,强调属地村委成员在决策过程中的参与度,通过设立属地村委咨询委员会或参与论坛,矿业公司能够直接听取属地村委成员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他们的利益和关切在项目规划和执行过程中被充分考虑。这种参与不仅限于初期的讨论阶段,而是在整个采矿周期内持续进行,包括后期的环境恢复和属地村委发展计划,且新模式还包括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职业培训,支持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采矿企业通常会优先雇佣当地居民,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使用当地的供应链和服务,利益共享计划,如属地村委发展基金或利润分享机制,也被设计出来,以确保属地村委从采矿活动中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从而减少矿业活动带来的社会冲突和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
(四)加强合规性和透明度
在现代采矿管理模式中,加强法规的遵守和操作的透明度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施严格的合规监测机制意味着企业需要在各个层面上遵守国家和国际的法律法规,这包括环保、劳动安全、和反腐败等领域,采矿企业应通过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和持续的合规培训来加强合规体系。同时,提升操作透明度是增强公众信任和支持的关键,这涉及到公开企业的财务和运营数据,例如投资成本、环境管理支出、税务信息等,接受第三方审计和评估也是增加透明度的重要方式,这有助于确保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日益关注,采矿企业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以确保他们的活动不仅符合经济效益,而且符合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要求。通过实施这些新模式,采矿业有望转型为一个更为绿色、高效和社会负责的行业。这不仅能够为业界带来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对全球环境保护和社会福祉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殷帅峰,李昊.打造采矿工程专业新文化,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J].科技风,2023(25):133-135.
[2]陈超颖.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08):229-230.
[3]王先成.关于国内采矿管理新模式若干思考和政策建议[C]//中国生产力学会秘书处.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Economic Science Press),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