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四位一体理念的高校劳动教育新路径探究

作者

赵妍婷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镇江 212000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劳动教育成为当代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加强劳动教育迫在眉睫。长期以来,高校在劳动教育领域的研究逐渐兴盛,但是在劳动教育的主体、内容、对象、方式等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不能满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必须统筹多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创新劳动教育课程,提升创造能力;区别对待劳动对象,保障教育效果;创新劳动教育的方式,提升教育的趣味性。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优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学校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为广大高校进一步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研究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劳动教育科学论述

(一)劳动教育的目标追求

劳动是实现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人民幸福梦信心和定力的深厚根基[1]。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要把个人价值和国家价值深度融合,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坚定信心,坚守初心,在前进的道路上不畏风雨,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2]

(二)劳动教育的价值观念

在劳动精神的塑造、劳动能力的培养、劳动行为的规范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的是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当今世界,中国已经孕育着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作为重要的培养环节,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意识、技能方面显现出了其独有的优势。

(三)劳动教育的情感取向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勤俭”视为日常生活中尤为重要的行为习惯,不浪费一粒粮食,辛勤劳作、夙夜在公也是习近平主席号召广大人民恪守的行为规范。劳动精神中的中心思想则是“奋斗”最光荣,中国建国以来获得的成就“两弹一星”等等,都是无数劳动人民奋斗的结晶。

二、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劳动教育团队尚未健全

高校纷纷积极响应号召,开设大量劳动教育课程,并将课程性质设置为必修课。高度重视的同时,具体的实施过程高校间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任课教师仓促而为之,并未真正把劳动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过程弄懂吃透,导致部分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甚至可以由行政人员兼任的情况,影响了教学质量,违背了高校投入人力物力促进劳动教育的初衷。

(二)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缺乏统一标准

在劳动教育实施之初,囿于各高校的重视程度、投入程度,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呈现“粗犷式”的特征,即课程设计过于片面单一,甚至缺少课程设计,直接将简单的体力劳动、单次的体验式劳动,视作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实质上停留在了字面意思即付出体力的课程,多了“劳动”少了“教育”。[3]

一些学校为了节省教学资源和控制投入,将实习、校企合作、义务活动等,都纳入了劳动教育的范畴,表面上劳动教育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开展势头,实际上教育过程分散、教育内容泛化,教育结果收效甚微则是可想而知。

(三)劳动教育个体差异性弱化

“不同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传播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念”[4]。部分高校认为劳动教育“人人平等”,在劳动教育面前,个体的差异性被弱化,往往导致低年级的劳动教育课程和高年级的劳动教育课程一样,男生和女生的劳动教育课程一样,文科和理科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一样的一种尴尬境地。

(四)劳动教育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将劳动教育的理论学习阶段并入思政课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讲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常态化,但究其原因,一是高校本身缺乏具备劳动教育专业理论素养的教师,二是劳动教育的理论教育阶段确实类似马克思主义论文教育的形式,具体操作上更方便,形式上也不复杂。

三、高校劳动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统筹多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与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联系搭建劳动教育平台,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者,三者应通过加强沟通协作,完成更为广泛的优势资源共享[5]。创新家庭劳动教育的模式,从“命令式”转向“启发式”,培育热爱劳动的良好家风,让勤劳的美德在代际之间得到延续和传承[6]。

(二)创新劳动教育课程,提升创造能力

系统性推进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把劳动教育课程当做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设置劳动教育类选修或必修课程,如“劳动科学概论”[7]等来加以落实。加强劳动实践,高校要统筹布局,推出一系列劳动实践相关课程。

(三)区别对待劳动对象,保障教育效果

为提升劳动教育成效,高校应该着力提升校本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能力,依托国家数字教育平台如慕课等,整合资源,输送给不同的劳动教育对象,做到因人施教。

(四)创新劳动教育的方式,提升教育的趣味性

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在创新中融入价值观教育,倡导劳动光荣的理念。劳动教育主讲老师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用鲜活的事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参考文献:

[1] 胡杨,金瑶梅.马克思的劳动观及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J].人民论坛 ·学术前沿,2020(11):100- 103.

[2]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8- 12- 19.

[3] 雷虹,朱同丹.以学生为中心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意蕴解读及路径选择[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3) : 134- 138.

[4] 田鹏颖,刘康.“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 :49-51 .

[5] 宋敏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时代内涵及其实现途径[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1) : 15- 19+ 107.

[6] 张拥军,李剑,徐润成.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认知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实证分析[ J] .思想教育研究,2020(6) : 151- 155.

[7] 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 . 中国高教研究,2019(2) :73-77.

课题项目: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数字化教育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五维一体”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SJSZ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