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场景传播及效能提升研究
柴帅 侯敏
1.商丘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 2.商丘市新城实验小学 河南商丘 476000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而地方区域文化是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加强优秀的地域传统文化传播主体建设,利用好现代科技手段讲好传统故事、打造更多“网红”宣传平台、拓展传播渠道、发挥社交属性、丰富内容呈现形式、重视视觉表达、运用数字技术等手段,促进优秀的地域传统文化的多场景传播,以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多场景;传播;创新;发展
0 引言
当前,文化的复兴是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各种复杂形势和矛盾问题,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地方区域文化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多场景传播,地方区域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地方区域文化的传播需要紧扣区域特色、紧贴区域主题、紧抓区域环境,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更好地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场景传播及发展策略如下:
1加强商丘市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主体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从历史上看,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先后出现过儒、道、商等各方面的杰出人物,这些人或以其自身的品德修养、个人道德修养成为社会伦理道德的楷模,或以其先进的思想、高深的学识以及卓越的政治能力引领社会风尚。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要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面对新时代传播格局,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主体应树立正确的传播理念,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承担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责任。
2立足文化本底,以现代科技手段讲好传统故事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底,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优秀传统文化能更好地被当代社会接受,并发挥其积极作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应以现代科技为依托。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要从“物”与“人”两个方面来实现。首先,要从“物”入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再现历史场景、还原历史风貌、刻画历史人物、再现历史事件。如以全景动态展示技术还原唐朝皇宫,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再现“长安十二时辰”;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将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立体化地呈现出来。其次,要从“人”出发,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讲好传统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3打造“网红”宣传平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场景传播
新时代,网络传播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吸引了众多“网红”来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他们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创作出了许多富有时代感、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优秀作品,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节目,引起广泛关注,在全网播放量累计超过200亿次;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数字故宫” App,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大量文物及展览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的《你好,故宫》系列微视频,被网友称为“史上最会玩故宫”……这些“网红”宣传平台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4拓展传播渠道,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跨媒介传播
在当前传播环境下,传播渠道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它可以是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型媒体,也可以是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随着媒介的发展,不同媒介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媒介融合成为一种趋势。要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新形势下,要想更好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就需要通过媒介融合不断拓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与传播。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特别是在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上,其传播速度和覆盖面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新媒体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舞台,在多场景传播中,应注重利用新技术讲好中国故事,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互动性、提升参与感来提升传播效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不断创新传播形式和载体,才能更好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5发挥社交属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社交属性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征。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社交属性才能实现多场景传播。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单向传播,而要充分发挥社交属性,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在社交活动中感知、体验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注重从“大文化”“小场景”两个角度来建构社交场景。一方面,要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交属性,通过运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该节目的火爆就与其在微博平台上广泛运用“国家宝藏”“国家宝藏最美文物”等关键词进行话题讨论、话题发布以及转发相关微博等举措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场景”的社交属性,以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形式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6要丰富内容呈现形式,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呈现形式与传播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效果。在不同的场景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呈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学校场景中,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以课堂讲授方式进行传播;而在家庭场景中,优秀传统文化则以家庭活动方式进行传播。为了更好地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
7重视视觉表达,强化沉浸式体验
一场成功的文化传播,除了内容上的精彩外,还需要有形式上的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要重视视觉表达,强化沉浸式体验。互联网时代,传播形式多种多样,视觉表达越来越受到重视。“视觉”作为人类最直观的信息来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信息,可以通过色彩、线条等表现形式来展现文化信息。因此,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视觉表达,在保证内容表达准确和规范的前提下,创新表达方式。例如,抖音上的一些传统文化短视频,在表现手法上都比较新颖独特,如通过采用了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传统文化中的场景或人物形象等。这些视听元素的运用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沉浸式体验感。
8注重互动交流,增强互动性与参与感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多场景、多手段的交互传播,提升传播效能。在技术赋能的同时,也要重视人的因素,充分发挥受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在多场景融合传播过程中,要注重线上线下互动交流,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平台上“活”起来。“去中心化”的传播理念符合当今移动互联时代大众的阅读习惯和行为方式。“去中心化”的传播理念是指在信息网络中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任何信息都可以成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这个新理念将传统意义上以传播者为中心、以单向传播为特征的传播模式转变为以受众为中心、以互动交流为特征的新型传播模式,突出了人在信息网络中的主体地位。在多场景融合传播过程中,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内容和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多场景融合传播,就要注意增强与受众之间互动性与参与感。
9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参与感与体验感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应注意立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增强文化自信为目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要注重通过数字技术来创新传播形式和内容。利用数字化技术,增强文化体验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在故宫博物院的手机应用程序“微故宫”上可以随时随地浏览故宫的海量馆藏文物信息、欣赏“大美故宫”和“紫禁城上元之夜”等大型主题活动视频直播;在学习强国 APP中可以观看《文物里的中国》等系列短视频节目。此外,还可借助 VR、 AR、 AI等数字技术手段来增强文化体验感。
10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另外,在新时代下,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作用,需要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红勋,赵志远.深度媒介化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交化传播[J].北京文化创意,2023,(S2):5-12.
[2]刘思瑶,杨素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3,(24):65-67.
[3]王静.互联网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3,(24):56-58.
[4]王雪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12):46-48.
[5]陈明桥.在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促进文化自信的互联网+教育模式[J].知识文库,2023,39(24):55-58.
[6]丘赠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发展探析[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06):49-56.
[7]罗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动漫IP设计的策略分析[J].艺术品鉴,2023,(36):158-161.
[8]罗富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36):144-148.
[9]罗富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36):144-148.
[10]康玉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