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基础教育中管理文化的积极作用
胡世明 高琪
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风学校 130011
基础教育中的每一位教师既是教育理论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论的创生者,多年的岗位实践,感受到教师的管理实践既要不断超越经验层面,又要依靠教育管理理论不断为管理工作提供思想,注入活力,实现创新。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也不断在经历与提升,以往在所接受的培训中,经历了三个层面,先是喜欢案例式,“案例”具有直观性特点,感觉顺手就可迁移,虽然有些不适合独特的办学特点。而后则更喜欢趋于理论的办学管理,觉得学校品位在提升,现在则更喜欢聆听学校的内涵发展,愿景下的学校整体设计和育人模式。事实上,纯粹的“理论”或纯粹的“实践”都是不存在的,尤其是教育管理领域,“理论”更多的是一种实践性的理论,“实践”更多的是一种理论性的实践。结合我几年来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些做法,下面我谈谈在学校管理中的一些思考。
一、学校文化是办学成功的基石
一个学校师生的美好愿景在于根植于内心的学校文化,这是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起动机。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1、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
2、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以上两种所有学校不仅健全,而且有章可依
3、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二、班级教育教学策略与模式探索
(一)教育教学策略的思考与实践
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育教学之中,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策略是否适合,有针对性的策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形成积极浓厚的班级学习氛围。
1、主体化参与策略,课堂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这种参与是一个积极而有贡献的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合作化互动策略,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整体,通过生生互动、团队竞争,使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共同创优。
3、激情化创意策略,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生成,开展具有创意的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具有创新性。
4、活动化分层策略,活动教学研究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发展的空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级教学,分散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理解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教师以及课型都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但在探索班级特色化教育实施过程中,基于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1、自主式教学模式
创建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师的教学要与学生的基础相适合,与学生的经验相适合,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合,与学生发展的节律相适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形态。如教师在授课之前下发学案,再通过创情激趣,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
2、合作式教学模式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让班级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探究式教学模式
以探究为主体,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紧紧围绕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自主探究、过程感悟,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并适时给予恰当的激励性评价,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使课堂教学走向开放。如理科教学的规律课、实验课、复习课。文科教学的新授课、研究型课等。
4、体验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加强对个别学生的个别指导。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直观的、情景化的、学生又能进入角色体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应特别注意那些不愿意表现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身手的机会,显露才华的舞台,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增强教学的效果,让每一个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让学生轮流做小老师、学习汇报等。
5、研究式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加强课外实践。实践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小班化教学中要更加突出实践的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实践,有针对性指导,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体验,让学习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如研究型课程、撰写调查报告等
三、打造优质合作团队提升学校品味
构建学科学习型团体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使团队内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提升,也推动了学校工作不断深入。
1、确立团队的共同的目标。
共同目标是形成一个团队的首要条件,也是团队成功的基石,更是团队存在的价值。依托学校办学理念,围绕学校的中长期奋斗目标,团队教师在学校目标的凝聚下,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团结协作,为实现目标奋斗。
3、加强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
由于每一位教师都有固定的班级和学科,容易形成各顾各的工作作风。但是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一个人一个学科的教学,绝对达不到教育目的。通过加强教师间的沟通和协调。用沟通的方式去求同存异。使教师取得行动的一致,所有教师必须识大体,顾大局,通过相互协作、群策群力,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用情感促进团队形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重视研究教师情感变化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搞好“情感投资”,青年教师情感需求较为突出的是成就欲,就要充分信任他们,积极设置舞台让其施展才华;中老年教师情感需求较为突出的是获得尊重,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每当他们取得优异成绩时,及时宣传、表扬,给予充分肯定。重视感情投入,势必会打动教师,进而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团队也会随之形成。
5、强化激励措施。
激励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使教师团队充分体验成功,满足教师团队整体的成功欲望,团队得到肯定和认同积极性会大为提高。
6、大力宣扬团队文化
团队在发展和建设中,要不断丰富其内涵,除了成员之间的合作以外,更应该拥有一种共同的愿景,是成员之间达成一种默契,形成共进的态势,从最初的表面形式,名称、计划、规则、目标到长期目标,发展成一种团队文化,学校借机宣扬不同团队的文化,利用不同的手段和方式大造声势,扩大不同团队的队伍,在形成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合作与共进,促进学校快速发展。
学校管理文化决定教师团队文化,更是教风和学风的航标灯,好的学校管理文化是一种“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约束师生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促进团队努力前行,只要愿景明晰,就会迸发出师生无穷的力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就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