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作者

贾丽杰 刘树深

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4

摘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面临着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紧迫需求。“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教育路径,通过将岗位需求、课程教学、技能竞赛和职业认证有机结合,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本研究探讨“岗课赛证”融通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以期为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指导,助力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全球信息化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软件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对高素质、实用型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然而,传统教育模式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为应对这一挑战,“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通过将岗位需求、课程体系、技能竞赛和职业认证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技能,提高其就业适应性和竞争力。

一、企业需求导向的课程设计与更新

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计与更新应紧密围绕企业岗位需求,确保学生所学即所用。院校应与知名IT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成立由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和学术界权威组成的课程设计与更新委员会。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讨行业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和企业实际需求,确保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例如,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兴起,要求课程内容及时纳入这些新兴技术模块。课程设计应关注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和岗位技能需求,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术要点。例如,通过企业真实项目案例的讲解与实操,学生不仅能掌握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的使用,还能理解项目管理、团队协作等软技能。院校应建立课程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定期收集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

二、实习实训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实习实训环节应与企业实际岗位无缝对接,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积累真实的工作经验。院校应与多家知名IT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企业导师的指导,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技术标准和团队协作方式。例如,一名学生在某互联网公司实习期间,可以参与到前端开发、后端开发或测试岗位的工作中,逐步掌握从需求分析到代码实现、测试和部署的全流程技能。院校应设置专门的实习管理部门,负责学生实习过程的跟踪和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实习管理部门应定期与企业沟通,了解学生的工作表现和技能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改进建议。例如,通过定期的企业导师评估和学生自我总结,院校可以了解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不足和优势,针对性地进行后续教学调整。院校应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主动承担更多责任,参与到团队决策和项目管理中,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三、以竞赛为驱动的技能提升机制

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过程中,引入以竞赛为驱动的技能提升机制,可以大大促进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院校应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专业竞赛,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这些竞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供一个展示和检验自身技能的平台。例如,通过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锻炼编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院校应建立校内竞赛机制,定期举办各类编程比赛、黑客马拉松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和成长。例如,院校可以每学期举办一次编程大赛,设置不同难度级别的题目,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通过比赛,学生不仅能提高编程技能,还能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院校应提供丰富的竞赛资源和支持,如竞赛培训、指导教师和实践场地等,为学生参赛提供有力保障。例如,院校可以聘请有竞赛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定期组织竞赛培训班,帮助学生系统学习竞赛知识和技巧。院校应设立竞赛奖励机制,对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表彰,激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竞赛。

四、证书认证与职业资格紧密结合

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过程中,证书认证与职业资格应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院校应与权威认证机构和知名IT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例如,与华为、思科、微软等企业合作,推出华为认证网络工程师、思科认证网络工程师、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等证书培训。通过权威认证,学生可以获得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提升就业竞争力。院校应将职业资格认证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认证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网络技术课程中,增加思科认证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能够直接参加思科认证考试,提高学习效率。院校应提供丰富的认证资源和支持,如认证教材、在线学习平台和实验室设备等,为学生备考提供有力保障。例如,院校可以建设专业的认证实验室,配备先进的网络设备和虚拟化平台,帮助学生进行实操训练。院校应设立认证奖励机制,对通过职业资格认证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表彰,激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认证考试。

结束语:

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中推行“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紧密结合行业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还能增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深度,促进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与优化。这种模式通过岗位实践、课程教学、技能竞赛和证书认证四个维度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一套系统、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它不仅满足了企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行业需求的变化,这一模式还需不断探索与创新,以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唐欧敏.产教融合下中职计算机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4,(10):157-159.DOI:10.15913/j.cnki.kjycx.2024.10.043.

[2]陈玉环,金琼,何思翰.“岗课赛证”融通下Unity3D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职业教育,2024,(14):121-124.

[3]邓琳佳.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训创”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电子商务专

本文系吉林省2024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系吉林省2024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名称 :“岗课赛证”融合视域下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编号2024ZCY098

【作者简介】贾丽杰,女,汉族,1983-01,吉林省长春市人,毕业于白城师范学院学院,本科学历,职称,理学学士,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