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作者

贾维兵

山西省文水县下曲镇南先小学校 032100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被赋予了德育核心功能,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将现有的小学道法课堂变得更加高效、科学,是我国小学阶段的教育面临的重点问题。在传统的小学道法课堂中,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偏理论化,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没有过多创新,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整体较低。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引言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教师关系密切的学生在课堂更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犹豫不决,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更好。按照新课程要求,学生应该拥有一个快乐的学习生活,良好的师生关系会带动学生健康发展。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教师的反馈会给教师带来动力,激发他们作为教师的信心。然而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制约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开展成效。对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之与新课改要求相契合。

一、新课标的特点

其一,以核心素养培养确立课程育人导向。根据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实施等内容,课程的育人导向更为明确,内涵意义更加深远。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明确不同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有针对性地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培养,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深层变革。

其二,以学生为中心加强课程教学衔接。道德与法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与社会性发展需要设计教学活动,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构建具有连续性、进阶性的教学体系,做好学段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提升奠定基础,保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成效。新课标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供导向,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创新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于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

(一)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有动力深入学习,有能力自主学习。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实施者,应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进而搜集、整合相关的生活资源,有机融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中,以故事、案例、问题等形式呈现出来。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理解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知识生成的过程中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以“走进我们的老师”的教学为例。为了让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提前录制关于校园生活的视频,呈现师生相处的点点滴滴。课堂上,教师用录制好的视频导入教学,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内容,回忆师生之间的难忘瞬间,以激活学生的记忆,引出教学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教师共同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事情,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件事情带来的感受,并将关键词写在卡片上。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与教师之间的故事,描述一个个熟悉而亲切的画面。根据学生的分享,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故事中蕴含的师生感情,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准确把握学习主题。

(二)充分发挥情境作用,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在当前的小学学科教学中,相比较而言,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较难教学的课程。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如果讲授太深奥的内容,学生可能不会完全理解,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要逐渐融入育人理念,每个学段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每个学段承担着不同的教育导向功能。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引入一些实际案例情境,就会快速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体验或者回忆起生活当中的相关情境。

例如,在讲解“学习伴我成长”一课时,因为教学内容基本都是围绕学习展开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进行单一的理论知识讲解,不注重教学情境的运用,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提起学习兴致,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关于知识比赛的视频,将该课的知识点聚集在一起,然后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会发现这些题目涉及的领域比较广,视频中的选手都在积极的作答。在看到视频中的选手积极答题的同时,学生也跟着积极地参与其中。通过这种教学情境下的学习,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同时还能使学生更高效地掌握该课的知识内容。

(三)链接生活领域,拓宽课程内容

新课标指出:“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将课程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原则。将课程知识与生活领域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本土资源的建设,拓展课程内容,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原则的实际意义。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培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为例,课程目标为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知道弘扬优秀家风的意义,初步理解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拓宽课程内容。(1)家族调查研究(政治认同素养):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家族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家族成员的信息、家谱、传统习俗等。通过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和背景,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并与课程所学内容进行对比和分析。(2)家庭价值观讨论(道德修养素养):组织学生就家庭价值观在班上进行小组或班级讨论,探讨不同家庭的价值观差异和共性,以及这些价值观对人们行为和决策的影响。通过对家庭观念的讨论,学生可以初步理解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和相互关系的构建。(3)家风展示活动(健全人格素养):组织学生开展家风展示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家庭的优秀品质和优秀传统习俗。学生可以通过展示家庭的故事、家训或家族活动等,加深对家庭观念和优秀家风的理解,并鼓励其他同学效仿。(4)组织跨学科类的实践学习:鼓励学生以家庭文化为灵感,进行创意性作品的设计,如绘画、写作、演讲等,以表达对家庭观念和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创意性作品是学生将自身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创造力相结合的体现。通过以上方式,将课程知识与本地资源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对家国观念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结束语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采取以上策略,依据新课标科学实施教学活动,优化课程教学,促进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周晓丽.基于核心素养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22(12):1.

[2] 齐淑贞.基于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 2022(34):57-59.

[3] 金晓善.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讨[J].新作文:教研, 2021(11):0225-0225.

[4] 吴云.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9.

[5] 何其佳.新课标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求知导刊, 202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