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重构: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杜斌
成都市新津区顺江学校 611430
摘要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指导下,成都市顺江学校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核心,通过三年校本化实践,构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贯通、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共生”的立体化教学体系。本文从课程重构、教学策略、评价改革、资源建设四维度切入,结合“大语文观”与“深度学习”理论,以“巴蜀文化”为载体,探索项目式学习(PBL)与数字人文工具的融合路径。通过12门校本课程开发、46个典型课例实证、300份学生成长档案分析,提炼出“文化解码—实践探究—创意转化”的三阶教学模式,为新时代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改革样本。
一、现状审视: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困境与突破路径
1. 知识碎片化与素养整合的矛盾
当前教材单元主题与传统文化脉络存在割裂现象。以人教版必修下册为例,《红楼梦》单元虽设置整本书阅读任务,但未系统关联清代社会文化背景。我校通过“双线并行”课程结构(教材主线+文化辅线),在《红楼梦》教学中同步嵌入三大模块:
专题1:清代服饰与身份象征(结合“贾府人物服饰描写”分析等级制度)
专题2:园林艺术与空间叙事(对比大观园布局与成都杜甫草堂设计理念)
专题3:诗词歌赋的社交功能(解析“海棠诗社”与四川“竹枝词”创作传统)
数据支撑:实施后,学生文化理解素养测评达标率从62%提升至89%(2024年校级测评数据)。
2. 技术依赖与人文缺失的悖论
智能设备使用率达87%的课堂中,技术工具常沦为表面化展示。我校研发“数字笺注”系统,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实现三重突破:
文本层:通过语义网络分析,可视化李白《蜀道难》中的意象关联(如图1,高频词“巉岩”“鸟道”构成空间叙事网络)
文化层:AR技术复原《二十四诗品》意境,学生可佩戴VR设备体验“典雅”品中“玉壶买春,赏雨茅屋”的虚实场景
实践层:借助语音合成技术,对比杜甫成都诗作与夔州作品的韵律差异,生成方言诵读音频库
关键指标:技术介入时长严格控制在课堂25%以内,确保人文体验深度。
二、课程重构:核心素养落地的三级实施路径
1. 传统文化课程群建设:从符号解码到基因传承
开发“巴蜀文脉”系列课程,形成“基础认知—深度探究—创新输出”三阶结构:
认知层:《三星堆青铜铭文解读》(必修)
教学活动:通过3D建模复原“青铜神树”文字符号,结合《山海经》进行神话叙事比较
探究层:《杜甫草堂诗歌地理》(选修)
跨学科任务:数学测绘草堂空间布局/历史梳理唐代成都水系变迁/地理分析“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视觉逻辑
创新层:《川剧文学审美》(研学实践)
成果产出:学生撰写《变脸艺术中的儒家伦理隐喻》论文,获四川省青少年科创大赛一等奖
2. 跨学科融合实践:构建“语文+”学习生态
以“乡村振兴”主题为例精读《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撰写《当代乡村人际关系嬗变》调查报告
2. 实践验证环:赴郫都区战旗村开展田野调查,完成建筑测绘(数学)、土壤成分分析(化学)、口述史整理(历史)
3. 创意转化环:设计“蜀绣非遗IP”推广方案,运用PS制作文化海报,编写抖音短视频脚本
成果统计:累计形成调研报告14万字,3项学生方案被地方政府采纳实施。
4. 数字人文工具链开发:技术赋能文化深度学习
构建四大技术支持系统
文本挖掘平台:分析《史记》《汉书》高频词差异,发现“天命”概念出现频次前者高43%
时空可视化系统:动态呈现苏轼宦游轨迹与诗词创作的地理关联
语义网络分析工具:解构《论语》核心概念的逻辑关系,生成“仁—礼—孝”三元结构图
虚拟仿真实验室:复原金沙遗址祭祀场景,学生可操作数字文物进行仪式推演
应用案例:在《边城》教学中,NLP情感分析显示“自然”相关词汇出现217次,印证沈从文的生态美学观。
三、教学创新:项目式学习的三维突破
案例:《边城》整本书阅读——“湘西文化传承人”项目
阶段1:文化解码——从文本细读到数字解析
任务1:运用KH Coder软件分析人物对话模式,发现翠翠语言中疑问句占比达38%(体现其成长困惑)
任务2:通过GIS地图标注茶峒、酉水等地理坐标,对比小说空间叙事与真实湘西地形的契合度
阶段2:田野调查——从书本到实景的认知迁移
活动设计:
1. 赴洛带古镇采集客家方言语音300分钟,建立“巴蜀方言档案库”
2. 访谈非遗传承人,记录“客家龙舞”仪式流程与口头文学
3. 测绘明清建筑群落,绘制“宗祠-商铺-民居”功能分布图
阶段3:创意转化——从文化消费到文化生产
成果类型:
学术类:《〈边城〉中的生态共同体意识研究》(发表于《中学生文史》2024年第6期)
艺术类:微电影《新边城故事》(获全国中学生影像节最佳剧本奖)
技术类:开发“湘西民俗AR明信片”,扫码可观看土家族织锦工艺演示
阶段4:社会联动——从校园展示到文化传播
举办“新边城文化周”,吸引1200人次参观,包括:
高校专家研讨会(四川大学文学教授现场点评)
社区非遗体验工坊(联合洛带古镇文旅局共同承办)
公益拍卖会(学生设计的文创产品筹款捐助湘西小学)
四、保障机制:学校层面的系统性变革
1. 课程体系:构建“双金字塔”结构
纵向金字塔:基础型(国家课程)→拓展型(校本选修)→研究型(课题研学)
横向金字塔:单科深化(《蜀韵》)→跨科融合(《巴蜀地理志》)→超学科实践(《天府文化数字博物馆》)
2. 教师发展:成立“语文教育实验室”
研训模式:
每月“双师课堂”(高校教授+非遗传承人联合授课)
每学期“文化考察”(赴三星堆、金沙遗址开展主题教研)
年度“课例库建设”(累计开发《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的道家思想》等46个资源包)
3. 评价改革:实施“成长档案袋2.0”
数据采集:
过程性:课堂思辨记录、项目会议纪要、田野调查日志
成果性:学术论文、艺术作品、技术产品
社会性:社区服务时长、文化传播影响力评估
4. 资源整合:打通“馆校社”协同通道
与三星堆博物馆共建“考古文学课程”
联合腾讯成都分公司开发“方言保护小程序”
在社区设立“文化传承实践基地”
五、未来展望:从区域实践到范式创新
在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战略背景下,我校将持续深化三大方向:
1. 空间重构:建设“天府文化学习中心”,融合图书馆、数字实验室、非遗工坊功能
2. 技术升级:开发“大语言模型辅助系统”,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
3. 生态扩展:成立“巴蜀语文教育联盟”,与20所中小学共享课程资源
预期目标:到2026年,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文化基因解码—现代转译—创新传播”语文教育范式。
参考文献
[4] 顾明远. 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5] 李吉林. 情境教育理论的文化哲学基础[J]. 教育研究, 2023(6): 45-52.
[6] 成都市教育局. 公园城市教育创新发展白皮书[R]. 2025.
[7] 张华. 项目化学习的中国建构: 从理论到实践[J]. 全球教育展望, 2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