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江志国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天台镇中心小学
摘要:目的:“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课堂,精准对接提升教学实效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效。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性,最后从建构教学目标、开展学习活动、组织教学评价三个维度论述了具体的实践策略。结果:“教—学—评”一致性强调教学过程中兼顾教、学、评三个环节,三者的深度配合、强调教学质量。结论:采用“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引言
“教-学-评”一致性是这三个过程都要与教学目标的契合程度很高,这样才能突出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之间的相互呼应和协调,保证教学工作高效高质量地开展,抓住其实质,进行科学的实施,才能让教学获得新生。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必要性
(一)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关键环节
《新课标》对“教-学-评”的统一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同时,《新课标》对教育的实施起到了宏观上的引导作用,关系到新课改的成效和基础教育的水平。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既能把“教”、“学”、“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很好地贯彻《新课标》的各项规定[1]。
(二)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策略
将“教-学-评”相结合的教学中,老师要对教学目标、学习活动和教学评价之间的协调和一致进行严密的关注,适时地对教学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着主导地位,并且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有效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策略和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需求,并且能够及时地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一)建构教学目标
1.共享性教学目标
课程的目标指向应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各个环节,以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立德树人”是基本使命,而基础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的基本素养,是构建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评”的深入结合的重要环节。而核心素养是对所有人进行全面发展的,根据这一要求制定的教学目的既能把“教”、“学”、“评”相结合,又能明确每个人的发展取向。为此,在构建共享性教学的过程中,要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确定要教什么、学什么、评什么,从而达到所学即所教,所教即所评[2]。
2.差异性教学目标
提高教育服务水平,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主要动因。而面对个性特征、认知能力和学习需要各异的学生,要想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差别化的教育服务。所以,在明确共同学习的目的之后,也要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制定出不同的教育目的。在反向设计的基础上,老师可以首先设定教学评估,来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的理解程度,在充分把握学生真正的水准之后,再对共享的目标进行进一步的提炼,凸显出学生之间的差别,为学生们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使“教-学-评”的统一具有科学性。
(二)开展学习活动
老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来制定教学理念,精心地安排好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进行学习,确保“教”、“学”和“评”的各个环节都符合教学的目的。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教”与“学”之间的联系,更加真实和具体。这种素养的培养要通过情境性、探究性学习来体现。情景是一种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感受的活动,并能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充实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评估基础的产生提供充足的时空。
1.情境性学习活动
情境性是把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要用仿真的实际情景来让他们在情景中进行学习,同时也要考虑到自己在扮演主角的时候是怎么去处理问题的,这样才能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能够主动地去理解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而学生在课堂上所生成的活动与教学目的相衔接,在课堂上会留有评估轨迹,构成了“教-学-评”协调实施的客观环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可以将大量的生活材料融入到情景式的学习中,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2.探究性学习活动
探究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启发、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实践创新等方式来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在注重知识的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探究,收集信息,进行互动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使老师对学生的基本素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深化教学指导,落实深度评价。
(三)组织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以师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为基础,进行成果展开评价,对教学目的的实现情况进行监控。在进行教学评估时,首先要明确评估内容,以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出发点,确保教学和学习两个层面都涵盖其中,而评估的内容也要与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相一致。
1.设定导向性评价内容
在实施“教-学-评”的过程中,要有清晰的指导,要结合具体的教育目的和活动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估视角。与此同时,与常规的教学评估相异的是实践中,教学评估应该与整个教学进程相结合,并与教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指导教师和学生们利用评估来找到新的问题和采取新的战略,建立完整的、动态的循环系统,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地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多样性评价活动
在"教-学-评"的融合实践中,这不仅仅意味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手段,同时也要确保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和评价语言的丰富。在实际的操作中,老师要与教育需求相联系,进行针对性和灵活性的设计。首先,要确立评价视角,确保更多的人能够参加到其中。同时,要针对评价的目标采取多种评价方法,比如,评价的时候,可以采用启发性的评价,鼓励性的评价,确保评价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结语
“教-学-评”的统一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各因素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从而使课程育人的力量更加强劲,推动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数学老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评”的含义和必要性,在思维、技能、形式等多个层面上突破教育的枷锁,使学生的核心数学素养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巧莲.聚焦“一致性”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3,(16):22-24.
[2]黄茶英.小学数学教学中“通”与“联”一致性策略——以“小数四则运算的再认识”为例[J].亚太教育,2023,(16):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