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 落实科学核心素养
顾兰萍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幼儿园 215200
摘要:实现教学评一致性,需要对课程教学各要素进行系统思考。本文以大班科学活动《看天气 早准备》为例,从指向核心素养制定学习目标、依据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根据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设计学习任务,三路径出发,详细阐述以教、学、评一致性为抓手,促进幼儿经验生长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 ;核心素养;大班科学活动
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师围绕核心素养实现学习目标、学习评价和学习任务之间的一致性。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从课程、教学两大视角展开研究,本文主要是在教学视角下的论述,指围绕学习目标来实现”教学-学习-评价“之间的一致性。
《看天气 早准备》是在“五一劳动节”快要到来时设计开展的一个大班科学活动。那段时间孩子们热烈讨论着假期出游的话题,那么如何做好假期出游的准备就成了那段时间幼儿活动的一大热点。天气是出游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故笔者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大班科学领域目标,结合生活化、游戏化理念,确定了本活动的主题为“看天气早准备”。此活动共有四个环节:一是引出话题:天气预报;随后听天气预报,感知天气预报的各项要素;接着查看我区五一假期天气预报图,在学看的过程中拓展天气预报信息;最后引导幼儿根据假期天气预报做好假期出游准备。在整个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笔者以教、学、评一致性为抓手,为幼儿创设经验建构的机会,力求提升科学活动开展的效果。
一、看天气做准备,基于科学核心素养把握学习目标
在教学实施中,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实践。“教、学、评一致性”要求以学习目标为核心,教学、学习、评价均围绕目标展开[1]。基于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实践探索,笔者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活动目标重难点的把握。《指南》在科学领域的科学探究目标3中明确向大班幼儿提出“感知天气、体验季节周期性、理解季节变化和人们生活的关系”这一发展要求,它强调幼儿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对不同天气情况下人们生活状态的了解,以及对人们生活与自然环境密切关系的感知。这一发展目标指向的幼儿核心素养是:感知天气每天都在变化,感知天气随着季节变化;体验季节变化的周期性;初步体会和了解不同季节与动物、植物的关系;初步感知理解季节的变化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针对这一核心素养,结合五一假期即将到来的现实情况,笔者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看天气 早准备》,希望通过活动的开展,引起幼儿对天气的关注,从而依据天气情况做好假期出游的准备。由此,笔者思考本活动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是:知道天气预报的主要信息;技能目标是:尝试根据天气情况做出适宜的活动安排;情感目标是:了解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产生关注天气预报的意识。可见,通过本活动开展幼儿可以了解到天气预报中包含的各项信息;获得会看天气预报,并根据天气预报做好出游准备的能力;感受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科技服务于生活的便利。本活动中,知识目标为重点,技能目标为难点。
二、依据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
评价主要用于检测学习目标达成的情况,以此帮助教师实时、准确捕捉幼儿学习状况,据此判定下一步教学的开展方向。在本次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笔者力求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与幼儿发展水平之间的匹配,以有效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
(一)设疑:诊断性反应评价让知识目标达成更有方向
在教学活动第一环节:引出话题“看天气”,笔者设置两个疑问:什么是天气预报以及天气预报在哪里看,旨在通过诊断性反应评价了解幼儿对天气预报的认知情况,明确其理解程度及疑难之处,以确保教学活动与幼儿认知需求相匹配,促使知识目标的达成更加有效。
通过本次诊断性反应评价,笔者发现幼儿均知道天气预报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天气的情况,以及人们可以通过听、看了解多种不同形式的天气预报。另外,从幼儿的回答中发现,孩子们对天气预报的了解是零散的,大多数幼儿的认知水平仅表现为对天气预报中天气、气温的感知。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需要支持幼儿系统完整的了解天气预报各项组成要素,以深化其对天气预报的理解与运用,
(二)讨论:论述式评价让技能目标达成更有成效
在教学活动的第二环节:认识天气预报,笔者通过听、看天气预报后的讨论,以论述式评价全面了解幼儿对天气预报的系统了解,同时鼓励幼儿在了解的基础上,深入天气预报的应用场景,感知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首先,笔者在听完一则天气预报后引发讨论,引导幼儿感知天气预报中包含:日期、地点、天气、温度、风力等基本要素,并拓展向预报内容中有关生活提醒的思考。随后,在延续听天气预报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幼儿看本区的天气预报截图(图1),再次通过讨论的形式,实时捕捉幼儿对天气预报的认知情况。本次讨论从横向、纵向两个角度展开:横向上加入风力、空气质量两项要素,完善幼儿的系统认知;纵向上引导幼儿对于某一天的气象信息的解读,注重幼儿气象信息的完整表达。整个环节中,笔者渗透气象情况与人们生活的思考,例如:晴天出门要准备什么、雨天可以玩什么、风大适合玩哪些游戏,不适合玩哪些游戏等问题。
(三)任务单:表现性评价让幼儿经验建构情况显性可见
教学活动的第三环节:设计分享出游计划。本环节通过设计前的讨论、交流与分享,让幼儿有一些预先的思考;随后,通过记录的形式鼓励幼儿表达想法,完成出游计划单;最后,再次通过讲述与分享,帮助幼儿对计划单内容进行梳理与小结,从而建立天气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笔者根据幼儿语言、记录、情感的反应,一方面,以表现性评价把握幼儿对天气预报的掌握程度与理解深度,另一方面,捕捉幼儿个体差异与多元发展。如图2,首先,幼儿需要选择假期中的一天作为出游日,这体现出幼儿对五天的天气情况的综合考虑;随后,天气、温度、空气质量的记录,体现出幼儿能否有目的的提取天气预报中信息,对天气预报的各项要素是否明确;最后,关于准备的思考,是将天气链接向人们生活的关键环节,教师根据幼儿的记录情况及分享讲述,准确把握幼儿对天气情况影响人们活动的理解。这一过程中,体现出幼儿语言表达、前书写能力、绘画、问题解决等多方面的发展情况,为笔者引导与支持幼儿长期、多元发展提供依据。
三、根据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设计学习任务
基于学习目标来搭建学习任务架构,设计积极、富有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可以推动幼儿与具体学习目标直接互动,使幼儿主动学习而非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有益于幼儿在评价中取得更佳的效果。在本活动的设计中,笔者设计三项学习任务:听、看、用天气预报,借助于生活中不断遇到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幼儿感受科学知识、习得科学知识,并最终以科学知识应对生活之变。在此过程中,对幼儿知识掌握、技能运用的要求层层递进,服务学习目标的达成,提升评价任务的成效。
(一)听天气预报
“听天气预报”是本活动的第一个学习任务。通过播放一则苏州天气预报,调动幼儿的听觉感受,发现天气预报中基本包含:时间、地点、天气、风力、温度以及一些生活提醒。
(二)看天气预报
“看天气预报”是本活动的第二个学习任务,通过出示本区五一假期天气预报的图片,调动幼儿的视觉感受,从横向、纵向两个角度看天气预报。横向上,幼儿可以发现每天天气、气温、风力、空气质量的不同,以及各项要素变化的趋势。纵向上,可以完整的提取某一天的气象信息,包括最低温度、最高温度、白天天气、晚间天气。看气象图的任务帮助幼儿整合、拓展天气预报各项要素,是完成第三项学习的任务的基础。
(三)用天气预报 画记录做准
“用天气预报”是本活动的第三个学习任务,以“51假期做一张出游计划单”的生活情境导入,幼儿需要调动已有经验,结合天气预报各项要素,为自己的出游做好准备。首先幼儿需要整合五天的天气信息选择出游日期;其次,幼儿需要记录选择日当天的日期、天气、温度,这是对前书写能力的锻炼;最后,幼儿需要画出出行准备的物品,这是本活动前期经验的整合运用,也是对绘画能力以及语言表述能力的锻炼。
所学即所教,所评即所学。活动从一则天气预报开始,激发幼儿对气象信息的兴趣,三项学习任务的设计,以听和看的形式,调动幼儿感官,引导幼儿从天气,自然而然地拓展向温度、风力、空气质量的认识,最后以“做好出游计划单”的小任务,给予幼儿运用新经验的机会,让幼儿的关注点转向天气与生活的关系。这一过程中,教师以“任务单”的回顾形式,帮助幼儿整合前期气象知识,并尝试将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此时,零散的气象知识是围绕出行计划而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知识体系,它支持理解与迁移,指向运用的真实场景,真正调动了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了动手动脑的热情。
实现教、学、评一致是一个不断为幼儿提供学习机会的过程,幼儿园科学活动需要幼儿习得科学经验,也强调其对科学方法和经验的运用。根据幼儿对科学现象、知识的好奇,结合《指南》目标,帮助我们制定学习目标,做好学习评价与学习目标的匹配,让幼儿的经验看得见,依据目标及评价设计任务,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
参考文献:
[1]雷浩,周燕微,欧洋.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一致性及其实现路径[J].人民教育,2023(22):64-67.
[1]黄祖晔,周文洁.“教学评一体化”导向下的智慧课堂建构——以《紫藤萝瀑布》为例[J].中学语文,2024(0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