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北部山区退化林修复技术探讨
王涛
天津市蓟州区林业局
摘要:通过对天津市北部山区退化林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技术措施,采取采伐修复和补植,调整立木密度,改善林分结构,增加保留木的营养空间,促进林木生长。
关键词:北部山区,退化林 ,修复技术
1天津北部山区退化林现状
天津市北部山区人工林退化主要是初植密度过大和造林保存率低造成的。林木为上世纪60~80年代栽植,主要树种为油松、侧柏、栎类、山桃和山杏等。一是部分林地初植密度160~333株/亩,疏密不等。目前,林地平均郁闭度已达到0.8以上,林层单一,林地内通风透光条件差,林木生长受限导致衰退,属于重度退化人工乔木林,亟待采取修复措施改善林地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地质量;二是部分地块由于立地条件和自然因素影响,原造林苗木保存率低,形成疏林地和林间空地,需要采取补植补造措施增加密度,以达到提升森林质量、生态功能最大化目标。
2技术措施
2.1疏伐
适用于侧柏纯林,现状为固定株行距1m×2m、2m×2m,采取定株疏伐法。疏伐前,在疏伐对象根部用红色油漆在明显处进行标记,避免错伐漏伐。疏伐强度根据现有密度确定:亩株数333株的林地疏伐强度为总株数的30%,亩株数166株的林地疏伐强度为总株数的20%。疏伐作业时锯口注意上下茬口对齐、不劈裂、不抽心、不错位,疏伐时,要保护林地生境,保留有鸟巢的林木,以及动物巢穴和隐蔽地周围的林木。疏伐作业完成后,及时将可利用的木材运走,同时清理采伐剩余物,可采取运出或平铺在林内,或按一定间距均匀堆放在林内等方式处理。疏伐后,林木分布均匀,不造成林窗和林间空地,郁闭度不低于0.6。
2.2生长伐
适用于油松纯林、栎类纯林和混交林。按照采劣留优、采弱留壮、采密留稀的原则,伐去质量低劣、无培育前途的被压木、受害木和影响优势木生长的干扰木。采伐强度根据现状密度确定,现状林地密度伐前在采伐对象胸高处和根径处用红色油漆进行标记,明确采伐木和保留木,避免错伐漏伐。采伐作业时,锯口注意上下茬口对齐、不劈裂、不抽心、不错位,注意控制好树木倒向,保护周边保留木。尽量避免搭挂现象的出现,出现搭挂时现场安全技术人员要及时处理。伐桩高度不得超过10cm。注意保护林地生境,保留有鸟巢的林木,以及动物巢穴和隐蔽地周围的林木。作业完成后,及时将可利用的木材运走,同时清理采伐剩余物,可采取运出或平铺在林内,或按一定间距均匀堆放在林内等方式处理。采伐后,平均胸径不低于原平均胸径,郁闭度不低于0.6。
2.3 补植
2.3.1补植树种选择
根据退化林修复对象,按照适地适树原则,选择抗逆性强和生长稳定的树种,选定补植树种:油松、侧柏、栓皮栎、黄栌、栾树、五角枫。
2.3.2补植模式
根据补植地块立地条件、补植树种不同生物学特性及小班林分现状,本次退化林补植修复共设计2种补植模式。即:
栎类纯林补植:补植树种为油松、侧柏;
混交林补植:根据补植地块现有树种确定补植树种,原则是见针补阔、见阔补针,补植树种针阔比例4:6,针叶树种为油松、侧柏,阔叶树种为五角枫、黄栌、栾树、栓皮栎(蒙古栎)。
2.3.3 补植方式及补植密度
补植方式为人工植苗,平均每亩补植株数为34株,平均株间距为4~5米。补植时,采用见缝插针式,块状或组团式混交,根据林地现有疏密度确定补植密度,原有树木稀疏处补植密一些,原有树木较多处补植少一些。
2.3.4整地方式及规格
穴状整地,规格为40cm×40cm×40cm。整地前对种植穴周边1㎡范围的灌草进行清理。整地时,将表土与底土分别放置,并将石块拣出。放置表土和底土时,穴的外沿土要高出内沿,形成外高内低的蓄水盆,同时将穴内挖出的石块和割除的灌草压在外沿,避免因挖穴造成二次水土流失。
2.3.5补植时间
选择在7-8月雨季。
2.3.6苗木规格及质量
侧柏、油松、五角枫、黄栌、栾树、栓皮栎(蒙古栎)为2~3年生容器苗。苗木为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生长健壮的一级苗。所需的苗木以就近培育的苗木为主,随起随栽,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外地苗。调运苗木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减少运输途中苗木失水。补植施工前应检查苗木数量、规格和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2.3.7栽植
苗木栽植前用25~50ppm的GGR溶液灌根,提高造林成活率。采取打浆栽植法,栽植前向埯内灌水,与原有回填土混合、搅拌成“粥”状后,将苗木坐入泥浆中,再覆土到盆上沿5厘米处,扶正踩实,浇透水后覆土。栽植时苗木轻拿轻放,保持盆内土壤不松散、苗木不折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