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山”理论的莱阳市姜疃镇实践探索与问题分析
杨雯惠
烟台市环保工程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 烟台264000
摘要:莱阳市积极响应“两山”理论的伟大号召,开展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在揭示“绿水青山”本身就有价值、是重要生产力,和“金山银山”是互动转化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观,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坚持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制保护的生态法治观。本文立足“两山”理论与莱阳市姜疃镇具体实施行动,对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提出相对应问题加以分析研判,对下一步推动莱阳市绿色产业发展、探索生态价值转换、共建人民美好精神家园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莱阳市;两山理论;实践探索;姜疃镇
(一)“两山”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
1.构筑绿水青山,保值增值自然资本
(1)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以蓝天碧水净土为导向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围绕重点整治任务,姜疃镇坚持源头治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能源结构,推进秸秆荒草垃圾禁烧拉网行动,加大秸秆荒草的综合利用力度,杜绝秸秆焚烧、烧荒炼地堰和焚烧垃圾等行为的发生,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先后组织开展了工业燃煤锅炉整治、物料堆场全封闭改造、工业炉窑超低排放改造、生产生活废水深度治理、工业固废堆场规范化整治等工作,全镇13家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改善水环境质量,已完善镇区污水处理厂和排水管网系统,排水实行雨污分流制,控制排放总量;全面推行河长制,开展玉带河、丰台河河道整治3.1公里、护砌6.2公里,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河道问题排查整治工作,五龙河姜疃段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大力实施五龙河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重点工程,新建改建水库池塘3座、拦河闸2座,增加人工湿地面积1270多亩,栽植莲花、再力花、菖蒲等水生植物400多万株,构建人工湿地与自然生态和谐相融的绿色廊道。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优先保护质量较好耕地,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纳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实行严格保护,确保面积不减少、耕地污染程度不上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以生态红线为底线筑牢生态保护屏障。姜疃镇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管控,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12平方公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设立一个自然保护地,为烟台五龙河地方级湿地自然公园,涉及面积为2.17平方公里,保护河流、湖泊湿地与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
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抓手增值自然资本。姜疃镇全面贯彻“林长制”,加大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力度,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性,“十四五”以来,逐年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累计完成造林3000余亩,完成投资1600万元。全力加大村庄绿化,其中濯村和院上村绿化投资600余万元,绿化林木1000余株,2020年姜疃镇被评为烟台市级森林村居镇,其中凤头村、泊庄村、上夼村、董格庄村、姜疃村、新安村、北宋格庄村7个村庄被评为烟台市级森林村居村庄。还对全镇12棵重点保护古树完成挂牌工作,生态治理初见成效,森林生态功能明显增强,沙尘天气明显减少,生态恢复进展良好。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全镇已累计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400余亩。2023年完成玉带河河道综合治理,治理范围由北宋格庄村漫水桥至姜疃村北,总长度3100米,新建汛期防浪墙长2910米,河道护砌6220米,改造新建姜疃村至凤头及北宋格庄漫水桥2座,拦河坝3处,为汛期防汛及旱季灌溉打下良好基础。推进姜疃镇生态面貌持续改善,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
(2)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
姜疃镇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强化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打造“陌上花海·香飘齐鲁”美丽乡村示范片。以提升乡村产业配套设施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加快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新建改建道路,农村硬化道路基本实现“户户通”。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统筹开展农村保洁及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成立镇级物业公司,配备垃圾分类房、电动四桶垃圾收集车、雾炮车、装载机等环卫设施,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垃圾分类收运模式,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完成率达到95%。推进农村“七改”工程,所有村庄房屋均达到“三洁三亮”标准,实现自来水改造、“户户通”、污水处理、农村改厕、雨污分流、清洁取暖全覆盖。多措并举开展乡村道路绿化美化建设,已累计种植各类绿化苗木4万余株,打造各类景观节点70余处。镇域面貌显著提升,人居环境考核全年排名烟台前列,上夼村、院上村、董格庄村等10个村庄获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2.发展生态经济,绿色产业富民惠民
姜疃镇依托水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沿五龙河、玉带河等水系,建设生态走廊,连线串联区内村庄,打造五龙河滨河新产业带,充分发挥濯村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立足大花生、白羽肉鸡、莱阳梨三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1)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结合村庄与产业特色,因村制宜创建了濯村秋月梨、绿化苗木、上夼油桃、向日葵、北宋格庄草莓等一批特色品牌,利用蝴蝶兰、樱花资源,打造休闲农旅新业态。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成效显著。紧扣“一控两减三基本”,推广花生节水灌溉技术、莱阳梨水肥一体化,通过增施有机肥和采用生物防治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动花生地膜集中回收;依托禾丰牧业,实现花生秸秆、花生壳、花生粕饲料化利用,白羽鸡养殖禽粪实现无害化还田,有效推动花生、梨种植与白羽鸡养殖有机结合,形成了“禽-沼-果”“禽-沼-田”种养循环模式。
(2)工业实现绿色发展
打造绿色食品加工高地。凭借优质原料优势,开发花生油、香油、苹果干、草莓干、调理肉制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加快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借助鲁花、泰康食品、新龙海食品、凤康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和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形成食品加工高端产业集群,带动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加快兴村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3)发展生态旅游业
姜疃镇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丰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探索“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依托梨花、樱花、北方植物园、五龙河水系、鲁派民居、红色文化等乡村特色资源,以花为媒,水为韵,文为魂,产业搭台,旅游唱戏,催生美丽经济,贯通全镇,成功举办濯村樱花节、红色新安路、上夼油桃采摘节、凤栖谷农家乐等特色农文旅活动,实现融合发展,打造集农业绿色生产、休闲采摘、原风民宿、文化展示、民俗文化、康养度假、研学体验于一体的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濯村以樱花为媒,培育起一条以樱花游为主的特色旅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变花匠、民房变商店、村庄变景区”,为农民和村集体增收提供了一条新路径;新安村充分挖掘自身红色资源,激活“红色力量”,打造的“红色新安”教育基地和村史馆成为周边旅游的新“打卡”地,实现村庄向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转换,把村庄变成了“红色课堂”和乡村振兴中的红色“样板”。
3.创新体制机制,长效保障“两山”转化
(1)高位推动“两山”转化
姜疃镇将认真贯彻莱阳市委、市政府“11349”工作思路,成立由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镇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镇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和组织推进“两山”基地建设的日常工作。形成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提供坚强的保障体系。建立“两山”基地建设目标分解落实制度,制定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对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进行考核。
(2)突出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创新
强化“三线一单”成果应用。以环境分区管控为指引,严把环境准入关,做好建设项目服务保障工作,综合应用“三线一单”成果,合理分析建设项目的可行性,避免出现不符合“三线一单”管控要求的建设项目。推动姜疃镇产业布局不断优化,提高协同减污降碳能力,环境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推动区域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建立姜疃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对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推动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
(二)存在主要问题和挑战分析
1.“两山”转化途径需进一步拓宽
姜疃镇优质特色生态、文化资源转化不足。尚未形成全域全季旅游模式,姜疃特色旅游体现不够充分,旅游辐射区域较小,多为周边近邻区域,旅游智慧化水平较低,姜疃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等旅游商品开发水平较低,宣传力度不够。红色旅游也面临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形式单一等问题。姜疃“两山”转化途径需进一步拓宽,转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需进一步探索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转化路径,增强文化内涵、创新发展形式、促进业态融合,扩大绿水青山的经济、文化影响力。
2.“两山”转化体制机制建设有待完善
姜疃镇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探索“两山”转化机制,生态保护机制等各项措施不断建立完善。但仍需进一步改革创新,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空间管控等方面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机制制度;充分发挥环境经济制度在生态环境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不断探索资源环境有偿使用、“两山”转化金融保障机制等“两山”转化的体制机制。如何进一步完善“两山”转化机制,充分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姜疃镇仍需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研究解决。
3.“两山”文化挖掘和弘扬仍需加强
姜疃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但生态资源转化通道有待拓宽,对“两山”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亟须重视对人文资源的认识理解、追求和弘扬。进一步结合山水文化精神,盘清姜疃镇资源家底、精准把握特色、发掘独特优势,开展生态保护、山水文化等培训,建立山水文化体验基地,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产品优势,建立姜疃镇独特的“两山”文化品牌,扩大绿水青山的经济、文化影响力。同时,依托优质农产品、优美自然环境、特色文旅资源等,实施农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发展生态旅游新业态,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依托区位优势、特色产品和历史文化,发展生态农业,打造“莱阳梨”等品牌,培育农事体验和文化旅游,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作者简介:杨雯惠,女(1990.8—),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硕士学历,烟台市环保工程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生态环境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