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绘本与主教材融合教学实践研究
许晓静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上湾小学 内蒙古自治区 鄂尔多斯市 017200
摘要:本研究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绘本与主教材的融合路径。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文化内容碎片化、教师素养不足及评价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以“主题关联-文化浸润-任务驱动”为核心的三维融合策略,构建分级资源库与多元评价体系,旨在实现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的双向提升,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实践参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绘本在主教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政策驱动与教学实践结合。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政策推动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多地学校通过开发校本资源,将《孔融让梨》《二十四节气》等双语绘本与主教材单元主题结合。例如,外研社《英语(一年级起点)》四年级下册将《孔融让梨》改编为英语绘本,通过阅读理解、主题探究和迁移创新三阶段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谦让”的文化内涵,同时掌握一般过去时等语言知识。
(二)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 。1. 分级阅读与分层教学:如《中国风·虎阅》系列绘本按难度分级,低年级学习《十二生肖》,高年级探讨《论语》哲学,实现语言与文化的阶梯式渗透。2. 跨学科活动设计:湘潭市新华书店开展的“春节文化课堂”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小外交官”,用英语介绍贴春联、舞龙舞狮等习俗,并在辩论环节探讨“春节传统是否应被世界接纳”,深化文化理解与批判性思维。3. 多模态教学法:绘本教学中融合图像解码(如分析《花木兰》皮影戏插图)、戏剧创编(如表演《嫦娥奔月》片段)及手工实践(制作双语贺卡),促进文化符号的具象化表达。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绘本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内容呈现碎片化。当前主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占比不足12%,且多集中于节日、饮食等表层文化符号,缺乏对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和价值观(如“孝道”)的深度挖掘。部分绘本改编存在文化失真,如《孔融让梨》中“让”的哲学概念被简化为“give”或“share”,削弱了文化内涵的传递。
(二)教师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不足。调查显示,67%的英语教师对传统文化术语的英文表达不熟悉(如“急急如律令”译为“swift and uplift”存在争议),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与批判性思考。此外,部分教师仍采用“词汇讲解-句子翻译”的传统模式,忽视文化意义的建构。
(三)资源适配性与评价体系缺失。市面绘本多面向低龄学生,高学段资源匮乏。例如,《用英语介绍中国》系列虽涵盖历史、美食等主题,但缺乏与教材单元的直接关联,导致教学衔接困难。同时,现有评价以语言知识考核为主,缺乏文化理解、行为表现等维度指标。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绘本与主教材的融合策略
(一)构建主题关联的资源开发体系。英语教科书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英语语言学习的载体,在体现和弘扬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融入课堂,教师应当研读教材,梳理和归纳各册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教学时才能有整体性、有全局意识地将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点有机地链接,连成串,整合成面,做到前后呼应,融会贯通。1. 主题映射矩阵:建立教材单元与绘本的文化关联(见表1),如人教版“Family Values”单元匹配《团圆》绘本,从春节习俗延伸至家庭伦理。2. 分级资源库建设:按学段开发资源,低年级选用《十二生肖》等寓言故事,高年级引入《论语故事》等哲学启蒙,并配套外教录音与数字资源。
(二)创新“双线融合”教学模式。 英语教材中含有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元素,但大多内容介绍得不够深刻,有的甚至只出现了一个名字,因此,教师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时候需要自己搜集材料,适当增补课外素材,以此填补现有教材讲解不到位之处。这也符合教育部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要求:学校还可以适当选用或开发教材之外的优质教学资源,以补充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师整合课内外学习资源,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在迁移中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涵养品格,提升文化修养。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 CLIL理念下的三阶教学法。读前:通过KWL表格激活背景知识(如调查“端午节英文名称”);读中:运用图像预测(分析绘本插图)、文化解码(对比中西节日差异);读后:设计迁移任务(录制“向笔友介绍春节”微视频)。2.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如学习“Festivals”单元时,结合主教材词汇与绘本《年的故事》,组织“文化转盘”活动,包含思维导图梳理、贺卡设计及辩论赛,实现语言输出与文化创新的结合。
(三)完善多元评价与支持体系。过去多强调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现在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尤其是随着中国国际实力的增强和对外交流的深入,学生不仅要能流利地表达英语,更要通过英语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树立坚实的文化自信。所以一是要完善多元的评价体系,比如采用四维文化评价量表:从知识、态度、行为、创新四个维度设计指标,(如“能说出3个传统节日英文名称”“在跨文化情境中展现同理心”)。更多元地评价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能力。二是要实现教师研修与家校协同。学生的成长学习,既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栽培,也少不了家长的配合参与。尤其英语学习是语言学习,最终的成效来自课堂,也来自日常。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应运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懂得英语教育,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传统文化英语表达”专题培训,建立“亲子文化共读”线上平台,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资源,形成浓厚的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氛围。
结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绘本与主教材的融合,不仅是语言教学的工具创新,更是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未来需进一步探索AI技术赋能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开发虚拟现实文化体验场景,推动传统文化从“课堂输入”走向“世界输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蔷等. 中华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实践指南[M]. 外研社,2021.
[3] 湘潭市新华书店. “让Chinese New Year走向世界”英文少儿活动案例[R]. 2025.
[4] 《用英语介绍中国》编委会. 中华文化英文表达策略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4(3):45-52.
[5] 史金玲. 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绘本与教材融合策略[J]. 安徽青年报,2019(6):14.
[6]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英语(一年级起点)》四年级下册教师用书[Z]. 2014.
作者简介:许晓静,小学,初中英语教师,从教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