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审美现代性:评《朝花夕拾——电影艺术与文化研究》

作者

赵登文

河北美术学院影视艺术学院

电影是随着现代技术而诞生的一门古老又时髦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文化身份。首先,电影通过视觉、听觉和叙事手段,成为表达文化价值观、历史记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通过语言、符号、仪式等表现形式,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电影既是文化传播的工具,也是文化认同的象征,并且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中不断重塑,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基于此,通过艺术表达对文化进行批判和反思,使其成为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

观众与电影的关系是电影艺术研究中的核心议题之一。电影不仅是艺术表达的媒介,也是观众情感共鸣和身份认同的载体;观众不仅是电影的接受者,也是意义的共同创造者。从王乐所著的《朝花夕拾——电影艺术与文化研究》一书中既可以看到他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深度思考性,也可以看到他作为一名观众对电影艺术的期许性。本书选取了几部对中外电影史有重要影响力的电影佳品,从电影诞生之初到当下的电影市场,从中国的经典影片到国外的创期佳作都有所涉猎,在了解影片的同时,还通过多理论考察、多角度分析、多维度审视的方式,对电影中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既是文本细读的典范,又是一次深度与趣味相交,藉此展现电影魅力的探索。

《朝花夕拾——电影艺术与文化研究》选择的电影评论与读解是王乐对电影文化与现代性的重新思考,共有十一章内容。可以系统地将其划分为四个部分,有题材类型分析、导演研究、个案研究、教育教学研究。

第一类,对某一类型与题材进行了分析。在第一章“从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真实性美学”中,追本溯源考察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历史流变,论述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真实性美学的建构方式、过程与特征。在第五章“银幕上的字宙:好莱坞高概念电影艺术风格研究”中,首先对高概念电影进行了理论辨析,其次基于《指环王》《哈利波特》系对其形式风格进行了探究。在第九章“逃逸与存留:文华城市电影的空间构形”中,分析了文华城市电影通过逃逸空间、存留空间和过渡空间的构形,深刻反映了香港社会的文化矛盾和历史变迁。他认为,从反帝反封的都市到现代与传统矛盾的都市,文华电影展现了香港社会的多重面貌和文化冲突。其独特的空间构形方法论和深刻的文化反思,使文华电影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的重要代表,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第二类,对在世界电影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个案进行了分析。在第二章“情感与铺陈:赋词美学视野下的《小城之春》”中,使用比较研究方法,对比中西视野下的诗电影、赋词电影与诗电影比较美学下的异同之处,最后分析素有“现代电影的前驱”的《小城之春》的赋词之美。在第三章“《公民凯恩》影像修辞的意识形态分析”中,分析影像修辞的缘起与内涵,《公民凯恩》多棱镜式的叙事形式,最后分析凯恩的孤立主义形象,他认为凯恩质询了美国社会的意识形态,揭示了权力与孤独、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第七章“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影改编--以《真三国无双》为例”中,分析了“媒介派”的电影改编、游戏世代的媒介美学与影游融合的新形势。在第八章“影像叙事下的文学改编策略--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中分析了文学改编的历史、现状、原则,并基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经验为中国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之路提供了思路。

第三类,对特色鲜明的导演进行了研究。在第四章“‘作者论’视域下贾法·帕纳西电影的叙事风格探析”中,首先分析了“作者论”的理论本质与贾法·帕纳西的生平事迹,其次基于“作者论”来探究作为伊朗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贾法·帕纳西鲜明的个人风格和主题延续性。在第六章“是枝裕和电影的东方美学呈现”中分析了是枝裕和电影的形式、哲学、情感与韵味。在第十章,“震惊体验:卢米埃尔“垂髫”影像的身体美学”中,使用媒介考古的方式,辩证分析了身体转向与电影身体的二重性,重新思考了卢米埃尔兄弟影像的视觉震惊与视觉文化。

第四类,对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第十一章“全媒体发展背景下民办高校影视人才培养思考”中,作者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全媒体发展背景下民办高校影视人才培养培养观念的滞后等问题,相应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方案。

电影艺术从19世纪末的诞生到如今的多元化发展,经历了百余年的演变。其发展至如今之态势,是技术、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类的思想、行为、价值观、艺术、语言、习俗、制度等多个方面。由于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文化研究已然成为了一个跨学科、多维度的学术领域,其内容广泛,包括文化理论与方法论、文化身份与认同、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文化与社会权力、跨文化与全球化、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等。文化研究不仅帮助观众理解社会与人类行为,还促进了文化对话与理解,批判与反思社会问题,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通过文化研究,还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文化的共存与共荣。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银幕数量已接近9.1万块,超过整个北美地区总和,稳居全球首位,我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容量最大的电影市场,这一成就不仅反映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潜力,也印证了中国电影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地位。

《朝花夕拾——电影艺术与文化研究》为读者有效了解影视文化提供了如下思考:

其一,影视文化拥有长久的历史性,需以历时性与共时性之睛读解。影视文化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从早期的无声电影到现代的数字电影,百年间电影艺术在技术、形式和内容上经历了多次变革。历时性视角要求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理解电影艺术的演变,关注电影技术、美学和社会功能的变迁。影视文化在不同地域和社会背景下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好莱坞电影、印度宝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市场定位。共时性视角要求我们关注影视文化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多样性和互动性,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冲突。

其二,影视文化拥有独特的世界性,需将本国市场与跨文化传播相结合。影视文化在本国市场中具有独特的文化表达和社会功能。我国电影通过讲述本土故事和展现民族文化,满足了国内观众的情感需求和文化认同。对于本国市场的研究需要关注本土文化的表达、观众的需求以及政策的影响。影视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好莱坞电影通过全球发行传播美国价值观,而我国电影则通过国际合作和海外发行提升国际影响力。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需要关注文化差异、文化认同以及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如今《哪吒2》票房(含预售)已突破127亿元,值得一提的是,猫眼专业版显示,《哪吒2》的海外票房已经突破1亿元。导演徐克认为,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活动,不分国界。因此跨文化合作、跨文化传播非常必要,让文化的空间更扩大,呈现的效果更丰富。因此,讲好中国质量故事,强化海外传播的速度、范围与质量,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仍旧任重而道远。

其三,影视文化拥有独特的文化身份,需辩证统一看待。影视文化既是民族文化的表达,也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东方电影”通过气韵生动、“天人合一”的东方传统美学展现了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关注。文化身份的研究需要辩证统一地看待民族性与全球性、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影视艺术拥有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属性,影视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一定程度上而言,电影史就是电影技术史,电影技术始终与电影的发展相伴而行。如今,数字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电影的制作方式,也拓展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要求我们关注技术创新对电影语言和美学的影响。影视艺术拥有大众性与精英化相结合的属性,影视艺术既是大众文化的代表,也是精英艺术的表现。商业大片通过娱乐性和视觉奇观吸引大众观众,而艺术电影则通过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吸引精英观众。大众性与精英化的结合要求我们关注电影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其四,影视艺术不是单向传播的活动,而是多向传播共通发展的活动。影视艺术的传播不仅是创作者向观众的传递,也是观众与作品的互动。观众通过社交媒体、影评和二次创作参与电影文化的生成和传播。一次创作的完成需以观众的反馈作为此次传播活动的结束点,同时也是下一次创作的起点。在多向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关注观众的参与、媒介的影响以及文化意义的动态生成。影视艺术的发展是创作者、观众、产业和政策的共同参与的结果,而电影产业的繁荣也离不开资本的支持、技术的创新和政策的引导。因此,对于共通发展的研究需要关注电影产业的生态、政策的支持以及文化的对话。

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教学关乎市场影视专业人才的质量,作者王乐作为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一线从教者,他既深入专业理论研究,又从教育教学过程中汲取经验,为急需改革的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朝花夕拾——电影艺术与文化研究》一书的出版,不仅展示了作者在电影艺术与文化研究领域的深厚学术造诣和教育教学实践成果,还有利于推动电影艺术与文化研究的发展、提升影视艺术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促进电影文化的交流与理解、推动电影产业与文化发展。这种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使本书成为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实践指导价值的优秀著作,值得广大电影研究者、教育者和爱好者阅读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