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作者

潘娜

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乌斯太镇)第一小学 750336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对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采用创新导入、巧设情境与实践活动等策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兴趣。创新导入可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其好奇心;巧设情境则将抽象概念与生活实例结合,深化理解;实践活动则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运用中提升能力。这些策略共同构建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有效策略

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使得深度学习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它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数学基础,还要理解知识深层含义,建立知识联系,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但如何有效引导小学生深度学习仍是教育实践中的挑战。因此,需探索有效教学策略,以激发兴趣,拓宽视野,巩固成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创新导入,激发深度兴趣

新课导入需教师巧妙关联新旧知识,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优化此环节能显著促进深度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氛围,引导学生迅速进入状态,专注接受新知,为后续知识应用与反思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教授“口算加法”时,教师精心策划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深度学习兴趣。以“校园小卖部的日常购物”为引子,教师生动地叙述了一个贴近学生日常的故事:阳光明媚的午后,小明与朋友们在操场嬉戏后,决定前往校园小卖部选购零食。小明心仪一瓶3元的果汁与一块2元的巧克力,而他的朋友小李则想要一本5元的漫画书及一根1元的冰棍。他们各自在心中默默盘算所需金额。此时,小明心生好奇,若两人合并购买,总花费会是多少?教师讲述时,语调起伏有致,搭配恰当的肢体语言,令故事栩栩如生。当故事推进到小明与小李需计算总价时,教师适时停顿,以充满期许的目光扫视全班,营造悬念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学们,你们能否帮助小明和小李计算出他们的总花费呢?”随后,教师引领学生进入口算加法的实践环节。以小明和小李的购物清单为实例,教师在黑板上列出“3+2”与“5+1”两个算式,鼓励学生尝试口算求解。为增强互动性与趣味性,教师可采用小组竞赛模式,看哪个小组能迅速且准确地得出答案。在学生积极参与口算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与鼓励,教授口算加法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如对于“3+2”,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3与2均为个位数字,直接相加即可,3加2等于5。”同理,对于“5+1”,教师亦能轻松引导学生得出答案。此外,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资源,展示口算加法相关的动画或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口算加法的概念与运算过程。通过上述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深刻体会到口算加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为后续的数学学习与实际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二、巧设情境,拓宽学习渠道

教学情境为深度学习提供关键场所,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巧设情境可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将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拓宽学习路径,增强学习体验,促进知识网络构建,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例如,在教授“倍的认识”时,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旨在拓宽学生的深度学习渠道,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的班级里有很多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可能不同。假设A小组有4人,而B小组的人数是A小组的2倍,那么B小组有多少人呢?”这个问题立即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纷纷开始思考并尝试计算。通过这样的引入,教师巧妙地引出了“倍”的概念,为学生后续的深度学习打下了基础。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倍”的概念,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了不同数量的小动物图片。如屏幕上出现了2只小猫和4只小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小狗的数量是小猫的几倍呢?”学生们通过观察、讨论,得出了“小狗的数量是小猫的2倍”这一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生活实例相结合,从而加深对“倍”的理解。接着,教师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假设你们是果园的小主人,现在果园里有3棵苹果树,而梨树的数量是苹果树的3倍。请问,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梨树呢?如果每棵梨树能结出10个梨子,那么果园里总共能结出多少个梨子呢?”这个问题不仅考察了学生对“倍”的理解,还涉及到了简单的乘法和加法运算。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纷纷动手计算,得出了正确的答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查找并了解不同地区的果树种植情况,以及果树的产量等信息。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倍的认识”,还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数学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

三、实践活动,巩固学习成果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的同时,理解知识深层含义,建立知识联系,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实践活动应遵循实践、综合、创新原则,让学生在运用知识中提升能力,巩固深度学习成果,提高动手与创新力。

例如,在教授“面积”时,教师可以巧妙地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入理解面积的概念,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测量并计算家中某个房间的面积。学生需要选取合适的测量工具,如卷尺,准确地测量房间的长和宽,并运用面积公式计算出房间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亲身体验到面积测量的实际操作,还能加深对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单位来表示面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了进一步巩固面积的概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校园内不同区域面积的测量与比较活动。学生可以分组选择校园内的花坛、操场、教学楼等区域进行测量,并使用面积公式计算出各区域的面积。随后,他们可以制作一张校园区域面积对比表,直观地展示不同区域的面积大小。教师还可以将面积的概念拓展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上,如书本、桌面、手机屏幕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测量并计算出这些物品的面积,并引导他们思考面积大小与物品功能之间的关系。如为什么手机屏幕的面积越来越大?这样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们深入思考面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面积相关的趣味实验,如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纸张制作风筝,并观察风筝面积与飞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改变纸张的大小和形状,探究面积对风筝飞行效果的影响。通过以上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中深入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面积测量的方法,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教师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为学生的数学深度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创新导入、巧设情境、实践活动等多种策略,小学数学教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其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些策略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其后续的数学学习和生活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徐璐.深度学习理论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探讨[J].甘肃教育研究,2024(33).

[2]王爱华.聚焦核心素养实现小学数 学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