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尔库塞爱欲解放思想
苏朝瑞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
摘 要: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立足社会批判的立场上,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所受的压迫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且提出了其通过“爱欲解放”以达至人的解放的思想。本文试简要阐明马尔库塞的基本观点与思想局限性,并大致分析一下马尔库塞与马克思在异化以及人的解放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技术 异化 爱欲 人的解放
一、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的人”的批判性分析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一同形成起来的技术却在加剧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条件下的人特别是劳动工人的异化。
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推进着自身的文明化,使得其文明程度不断加深,但是另一方面无疑也增加着整个社会的异化、物化程度。在这里马尔库塞要突出表明的一点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压迫越来越重,人的异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物质水平方面的普遍提高、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基本需要得到的普遍满足、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层对工人阶级要求的适当满足等种种条件使得工人感觉自身获得了相对的自由。工人貌似失掉了自身革命性、批判性、否定性的一面而成为了马尔库塞口中的“单向度的人”。由“单向度的人”形成了一个“单向度的社会”,这不能不说是由社会生产力的普遍提高所带来的,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无疑与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技术在生产方面的普遍使用密切相联。于是马尔库塞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自然而然就聚焦于对技术所导致的人的进一步异化这个关键点上。
技术的革新以及在生产中的使用对于资本主义来说是构成其基础的要素之一,技术是一种自然观,这种自然观与西方哲学的柏拉图主义传统息息相关。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明确区分了两个世界即自身完满的理念世界与有着种种缺陷的现实世界,这就奠定了西方改造世界的传统观念。资本的原则在这一点上与改造世界的理念完美契合,资本的原则就是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而资本为了达到这一点势必会把整个自然界作为它不断增殖的材料,由此必然带来对外的扩张,所以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的原则所必然带来的结果。
既然资本的原则是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那么对于资本来说一个必要的尺度就是效率原则,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资本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使用的两个手段:增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由于工人阶级的斗争已经限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之中,那么无疑增加相对剩余价值就成为资本所致力的方向所在,在这里生产率的提高就是资本的最终目的。如何提高生产率?通过改变资本有机构成,那如何改变资本有机构成?改进生产技术。在技术不断提高并且日益应用于社会结构各领域的情况下,技术的应用在经济领域使人满足于物质层面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融入到资本统治之流中无法自拔。
二、马尔库塞的人的解放道路
马尔库塞接受了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的观点,将人的解放的希望放在感性层面的解放之上。与弗洛伊德性欲解放不同,马尔库塞认为人的解放应该是爱欲的解放。弗洛伊德认为性欲与个人的生命本能是一致的,但是马尔库塞经过分析得出性欲仅仅是内容最单一的追求生命本能的感性力量,而爱欲是包括性欲在内的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这里明显可以看出马尔库塞对人的生命本能的分析同弗洛伊德的差别,他明显不满足于仅仅关注个人的层面,而是要将人的社会性因素也放入感性解放之中。
在马尔库塞看来,爱欲才是生命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就通过爱欲的解放得以真正实现。马尔库塞认为在“丰裕社会”里文明对人的爱欲的压抑是双重的,一种是“基本压抑”,另一种是“额外压抑”。前一种压抑是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社会生活资源比较匮乏,人们为了基本的生活需要不得已需要接受社会对自己本身的爱欲的限制,这是一种必要的限制,他称之为社会对爱欲的“基本压抑”,这种压抑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起着积极作用,它能够推动人在人口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去从事社会生产,人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仍然受着这种压力从而进一步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基本压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受现实生活中人的基本需要限制的,这是一种“现实原则”,“基本压抑”就由“现实原则”所支配,这一点是各种社会形态所共有的。后一种压抑即“额外压抑”是马尔库塞所重点批判的对象,在马尔库塞看来,这种“额外压抑”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制度与社会统治阶级的意愿所引起的。
可以看到,在这里起支配作用的不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人的基本的生活需要,恰恰相反,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来源于社会生产方式,而社会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这也就说明在这里对人造成压抑的完全是人为的因素,是处于资本主义制度中担当着统治阶层的那部分人即资本家阶级的意识形态所造成的。“它不按照个体的需要分配而是作集体的分配;阻止人们获得满足需要的物品也不是为了最好地满足个体日益发展的需要。相反,缺乏的分配、克服缺乏的努力以及工作的方式,都是强加于个体的。”[ 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9.]这句话明显表明统治阶级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个体之上的,而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对非统治阶级的统治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保障实施的,这点是马尔库塞将技术异化归结到底的根本原因所在。针对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所带来的人的批判性、革命性的缺失而进一步形成的“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社会”,马尔库塞指明了他的爱欲解放道路。首先针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导致的人的“同化”,马尔库塞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关注个人的主张,他将视角转移到人的感性的“爱欲”之上,并认为“爱欲”的解放跟劳动紧密相连,“爱欲”的解放要通过劳动这个环节才能获得自身的真实意义。
三、马尔库塞与马克思在人的解放道路上的异同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劳动异化思想无疑对马尔库塞有极大影响,马尔库塞也将目光聚焦在人的异化之上,但是一个哲学家对社会作出的批判无疑要立足于其当下的社会状况,其形成的理论也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无疑马尔库塞生活的时代与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战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物质条件上的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都使得马尔库塞生活之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在他面前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著名的“异化劳动”思想并详细阐述了异化的四种规定,并且在共产主义篇中也表明了达到共产主义的途径。在马克思的话语体系中,消解异化与实现共产主义走的是同一条道路,两者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指出产生异化与消解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消解异化要建立在接受以往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要掌握以往形成起来的物质生活条件与文明,并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以便使人的劳动从异化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使劳动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手段或一种工具,而是真正使劳动成为人自身的生活方式之一种,成为人确证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活动即感性活动。在物质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之后,人得以实现“按需分配”,得以实现真正的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以至于阶级对立以及阶级对立的条件最终都消失在历史之中,由此人才得以实现真正的解放,人才真正成其为人,人的社会才真正成为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
马尔库塞同样将人的解放的途径置于消解人的异化状态之上。既然“单向度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失去了自身的否定性、批判性、革命性,那么对于马尔库塞来说,恢复人的批判、革命的一面就成为他的理论之核心。马尔库塞同样认识到对于人的异化的消解要通过感性力量来实现,不过他认为唤起人对自身革命性的一面要通过唤醒人的意识或将艺术融入技术才能达到,这里明显可以看出马尔库塞并不认为人的解放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受压迫条件和阶级存在的条件来实现,在他看来,人的解放只要能够充分实现人的“爱欲”的解放就能够实现人自身真正的解放,而“爱欲”的解放要满足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人在灵魂方面的满足,这也是他主张将艺术、审美活动作为“爱欲解放”的实现手段的必要组成部分的原因。比起马克思直接以人的异化的根源为批判目标,马尔库塞更多地关注于对社会制度的批判,更多地关注统治集团对于人的批判力的消解。马尔库塞指出统治阶级通过技术而实现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于人的统治,虽然表面上社会呈现一幅和谐的景象,但这幅景象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所画的一幅粉饰画,在这幅粉饰画之下隐藏着的是难以消解的冲突和矛盾。
马尔库塞将艺术作为与技术相对的人的生活方式的一种,指出在艺术和审美中人才能摆脱技术对人的压抑而真正实现自由。“艺术创造出思想和实践的另一天地。但与技术天地相反,艺术的天地是幻想、外观、显象的天地。”[ 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年,第 101 页。]艺术俨然已经成为爱欲解放后的新人类的个人“唯一真实的家园,是人在其思想存在和物质存在中成为个人的唯一场所。”[ 赫伯特·马尔库塞:《马尔库塞文集第二卷:走向社会批判理论》,高海青、陶焘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年,第 80 页。]美学是马尔库塞理论的终点所在。
马尔库塞并不赞同马克思提出的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使人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而实现人的真正解放的思想,他认为个人通过爱欲的解放就能够实现真正人的解放,换言之,他关注人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解放,关注人的精神层面的解放并且认为人通过精神层面的解放就能够通达人的解放,虽然这无疑能够让我们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更多地关注精神方面的满足而不是沉浸在“虚假需要”的满足之中,但是试图通过这种途径而通达人的真正解放不能不说是一种天真的想法,这也是其“乌托邦”因素所在。
马尔库塞的爱欲的解放与弗洛伊德提出的生命欲望并不能实现人的“全面”解放,既然实现不了人的“全面”解放,就不能称其为能够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提出的人的解放是充分使人自身的本质力量真正回归到人自身之中,由此才真正实现了现实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解放。在实现路径方面,马克思所提出的扬弃异化的道路是立足于现实性、历史性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解决了人在社会中的感性力量间的冲突,人的精神层面的解放才会摆脱“虚假”的性质而通达真正的自由。
参考文献
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04).
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周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04).
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马尔库塞文集第二卷:走向社会批判理论[M].高海青,陶焘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2).
4.[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1989(03).
5.王丹.马尔库塞爱欲解放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21.
6.杜博.马尔库塞“爱欲解放论”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
7.叶星星.马克思劳动异化和马尔库塞技术异化的比较研究[J].今古文创,2023,(20):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