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提升语文教学能力

作者

刘滨

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省泰安市 271400

在当今教育领域,核心素养已成为指导各学科教学的核心理念。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一全新要求促使语文教学从传统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深度转变,意味着语文教师不能仅聚焦于字词讲解、篇章分析,更需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时代 背景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汲取优秀文化精髓,提升思维品质,增强审美鉴赏力。

然而,现实中部分语文教师教学理念陈旧,仍依赖传统“满堂灌”模式,课堂以教师单向知识输出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自主思考与实践空间受限,难以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并且,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过度依赖教材与教参,教学过程僵化,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及兴趣激发,致使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再者,一些教师知识储备更新缓慢,对前沿教育理论、跨学科知识了解不足,难以应对语文教学综合性、开放性日益增强的挑战,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知识拓展,不利于拓宽学生文化视野与思维广度。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对教学理念的认知与践行程度是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当下,众多语文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理念更新的浪潮之中,通过参加培训、研读教育理论著作等方式,努力领会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试图将其融入日常教学实践。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传统教学理念在部分教师心中依然根深蒂固,新旧理念的碰撞与交融呈现出复杂态势。

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旧执着于传统教学路径,将知识灌输视为首要任务。在文言文教学里,有些教师只是逐字逐句地翻译课文,详细讲解语法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字词释义、句式结构,学生如同知识的被动吸纳容器,缺乏对文言文内在韵味、文化底蕴的主动体悟,课堂氛围沉闷压抑,学生学习兴趣寥寥。现代文阅读教学同样存在此类问题,教师侧重于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把标准答案强行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学生阅读思维得不到有效锻炼,难以提升阅读鉴赏能力,长此以往,语文学习沦为机械记忆,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热情。

在众多语文课堂之中,讲授法仍占据主导地位。部分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一味专注于逐字逐句翻译,从字词释义、语法结构到句式特点,事无巨细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却忽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言文承载的文化内涵、古人智慧。如教授《论语》选段,教师只顾讲解字词与翻译句子,学生机械记录,未能深入领会孔子言论背后修身、齐家、治国理念,无法汲取经典文化精髓滋养心灵,难以培育文化自信。现代文阅读教学同样如此,教师长篇大论分析文章结构、主题思想,学生被动聆听,缺乏主动思考、质疑文本机会,思维被禁锢,无法锻炼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阅读仅停留在浅层次理解,语言运用与思维提升陷入僵局,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受阻。

课程目标作为教学航标,指引教学全程走向。以散文教学单元为例,部分教师设定目标时,与核心素养契合欠佳。有的过于侧重字词、语法知识讲解,如仅要求学生掌握比喻、拟人修辞在文中例句,忽视引导学生借修辞赏析散文优美意境、体悟作者细腻情感,致审美鉴赏培养流于形式,学生难品散文韵味;另有教师虽组织小组讨论散文主题,却未有效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剖析文本、辩证看待多元观点,讨论浮于表面,思维提升落空;还有教师忽略文化背景渗透,像教授外国散文时,未拓展异国文化风情、文学传统,学生难建立文化链接,文化理解与传承断层,无法借散文开阔文化视野,精准课程目标设定是教学高效起点,教师需依核心素养精细打磨。

语文教学资源丰富多元,然当下教师开发利用存在局限。一方面,对本地文化资源挖掘浅尝辄止。许多教师身处文化底蕴深厚地区,却未将本地民俗、传说、古迹等融入教学。如家乡有古老书院,教师在古典文学教学时未引入书院历史、名人轶事,错失鲜活文化素材,使教学与本土文化脱节,学生难生文化共鸣;另一方面,网络学习资源利用不足。信息时代,海量在线课程、电子书籍、语文学习APP可供选择,部分教师仍因循守旧,未筛选优质网络资源拓展教学边界,如线上诗词朗诵会、虚拟博物馆参观可助学生多元感知语文魅力,教师却未巧用,致教学囿于教材,学生学习渠道狭窄,难以畅享时代赋予的丰富学习盛宴,限制核心素养多元拓展。

在教育变革的浪潮中,语文教师教学理念革新刻不容缓。核心素养导向下,传统知识灌输式教学已难契合学生成长需求,教师需深度转型,从知识搬运工迈向学习引导者,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其主动探索精神。这要求教师跳出舒适区,打破固有思维,重塑教学观、学生观与评价观。以阅读教学为例,不再单纯剖析篇章结构、讲解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品味文字魅力、构建多元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写作教学中,告别模板化,鼓励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展现个性创意。如此,为学生营造活力四溢、思维碰撞的学习场域,为其终身发展筑牢根基。

教学方法是语文课堂的关键“钥匙”,开启学生知识汲取与素养提升之门。传统单一讲授法难再满足核心素养多元需求,教师亟需优化教学方法体系,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灵活择法、创新融合,激发学生潜能,让课堂成为知识创生、思维碰撞的活力场。

展望未来,语文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深化核心素养培育之路任重道远却前景光明。随着教育信息化持续推进,教师需熟练驾驭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辅助写作批改、全息投影还原文学场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个性化学习体验;跨学科融合趋势下,语文与历史、艺术、科技深度交织,教师要像“知识巧匠”,整合多元知识,设计“语文 + 科技”科幻写作、“语文 + 历史”古籍研读等项目,拓宽学生知识边界,培养学生的复合型思维。

参考文献:

[1]邢瑞霞.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D]. 西北师范大学 2018

[2] 叶敏. 素养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反思[D]. 福建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