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CLD乡土角色游戏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
祁玲玲 陈红霞
镇江经开区姚桥中心幼儿园
摘要:建构主义(CLD)角色游戏是一种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和角色游戏的教育方法,它强调幼儿的主动参与和知识建构,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促进幼儿在社会互动中建构知识和理解。我园从当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利用本土乡土角色游戏帮助留守儿童在情境中激发兴趣,在协作与会话中获得关键经验,最终达成意义建构,从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能力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建构主义(CLD)、乡土角色游戏
社会适应性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个体特征,从而获得最大的社会收益,并实现最大的社会贡献的能力。它涉及到个体主动进行认识、适应与改造周围环境的能力,是一个个体对周围环境主动适应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他们如何顺利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以及如何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学习主动性、规则意识、学习习惯、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目前我园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园总人数的三分之一,通过观察、访谈、问卷、分析等方式发现该部分幼儿在规则意识、人际交往、学习习惯、团队合作等方面发展水平明显低于非农村留守儿童。
建构主义强调创设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个要素(何克抗,1997)。建构主义乡土角色游戏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引导留守儿童主动参与,促进幼儿在社会互动中积极协作会话、不断创意建构,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学习如何与人接触交往,逐渐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交往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创设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要素之一。为了让农村留守儿童在幼儿园有归属感,我园利用本土文化、自然资源和社会特色,创设具有乡土特色的CLD乡土角色游戏场,让儿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和学习本土文化和社会生活。
1.建构游戏场:基于儿童的视角,倾听儿童的想法,通过不断审视、改进,构建了户外农家乐、野战角色场、小火车角色角三大游戏场,室内各班、走廊设有小医院、服装店、娃娃家、烧烤店、理发店、照相馆、邮局、小吃店、东乡大卖场等角色区。充满乡土气息的游戏场域创设满足留守儿童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多样化的体验和学习。
2.本土文化融入:CLD乡土角色游戏场强调将本土美食、民俗文化元素融入游戏中,如农家乐融入羊肉汤、京江脐、烂烂饼等东乡美食,小吃店融入大灶、烧烤、粮仓等农村民俗文化,东乡大卖场融入集市、泥叫叫、花船等本土社会特色。通过扮演农民、手工艺人、商贩、厨师等角色,体验和模拟日常生活场景,获得感官刺激和认知经验,熟悉并掌握传统技艺与民俗文化。
3.本土资源利用: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如自然材料(树枝、石头、黄泥、树桩等)和社会资源(儒里老街、华山泥叫叫、虎头鞋、螃蟹养殖场、万顷良田等),为儿童提供真实的游戏材料和情境。
CLD乡土角色游戏场不仅能够提升留守儿童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还能培养儿童对家乡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力。
二、相互协作,分享交流。
建构主义中的相互协作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它强调通过合作和协商来促进知识的建构和理解。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相互之间的集体、小组、个别化的不同协作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还能帮助他们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和解决冲突。如,在小班农家乐之野餐游戏中,游戏前通过“野餐需要准备什么?野餐你想吃什么?野餐可以开展哪些游戏?”等话题集体讨论分享关注幼儿对野餐的了解程度,并对幼儿所了解的野餐经验进行梳理、汇总,罗列幼儿关于“野餐”主题的经验点、兴趣点与成长点。游戏中,幼儿角色意识不明确,有的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角色要做什么,要的抢着扮演同一个角色。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的方式商量每个角色需要做什么,设置了角色预约牌。游戏中,幼儿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合作和解决冲突,这是社会适应性的关键组成部分。
三、多维会话,经验提升。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协作与会话是实现、推进深度学习的必要逻辑与支持要素之一”(李璇律、田莉,2019)。角色游戏过程中,要以师幼、幼幼、亲子互动的方式进行交流和互动,以促进其社会性、情感、认知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如,在大班小火车角色角之烧烤游戏中,幼儿对于烧烤店的布局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于是分成三组开展儿童会议,每组进行了布局设计并选派留守儿童代表进行分享发言。第一组认为:第一个车厢是点餐区,第二个车厢是付钱区。服务员和烧烤师傅在第三个车厢,服务员在里面串烤串。第二组认为:烧烤架放在第一个车厢门口这样就不会有烟,往里面走就是食品区,小火车的车厢都是顾客吃饭的地方。第三组认为:第一个车厢是顾客等待区,点餐的位置设计在走廊,这样到收银员的车厢,顾客不用回头。最后经过大家的投票,选择了第三组的方案。游戏中,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时幼儿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通过成功的经历和成人的鼓励,增强了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使他们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并面对挑战。
四、意义建构,内化生长。
CLD乡土角色游戏的意义建构涉及到幼儿如何通过游戏活动来构建对世界的理解和社会交往能力。在情境、协作、会话后需引导留守儿童通过语言、绘画、动作、符号等形式内化生长,外化提升。如,大班农家乐之火锅游戏中,在游戏后期孩子们提出在班级开展一次真正的火锅活动,于是孩子们基于前期的游戏经验分工合作自制菜单、收集材料、处理食材、分享美味、餐后整理。游戏中,幼儿愿意学习新技能,能将游戏中的经历与收获积极分享和付诸于生活之中,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一次完美的自制火锅体验之旅。
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培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个体。CLD乡土角色游戏于润物无声中培养儿童对家乡的情感,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增强儿童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幼儿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个人潜能,并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基础教育研究乡村教师专项课题《CLD乡土游戏:推进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行动研究》(XC-b/2021/1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