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双减”政策下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作者

黎浩 苏辉飞 周春梅

博白县宁潭镇长春村小学[1] 博白县宁潭镇长春农场小学[2] 博白县宁潭镇长春农场小学[3]

摘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探讨了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素质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接着,分析了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单一、作业负担过重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合理布置作业和改革评价体系等策略,以期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小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推动教育回归本质。然而,当前小学学科课堂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布置过多,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评价体系不完善,过分强调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基于“双减”政策下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这为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其核心理念是回归教育本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首先,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减少机械记忆和重复性练习。其次,教学方式应更加多样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角色也需要转变,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二、基于“双减”政策下小学学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在当下小学教学里,部分教师将教学重点狭隘地聚焦于课本知识的传输。课堂上,他们遵循教材按部就班,逐字讲解,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课文等内容,却鲜少深挖知识根源,阐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例如数学知识本可结合购物、建筑等场景辅助理解,可教师未引导,使得学生不明知识实用之处,仅为应试而学,学习过程枯燥,理解浮于表面,难以激发内在探索欲,长此以往学习积极性受挫。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

许多小学课堂呈现出沉闷的 “教师主导” 局面。教师执着于讲授法,从上课铃响到下课,全程站在讲台滔滔不绝,学生仿若知识的 “容器”,被动接纳。像语文古诗词教学,本可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诗词意境,或分组讨论诗人情感,可教师却只是翻译诗句、讲解字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小组讨论、情境创设、实验探究等互动形式近乎缺失,课堂缺乏生气,学生思维受限,参与热情日益消磨,主动学习能力难以培养。

(三)作业布置过多,增加学生负担

“双减” 之下,小学作业过量问题仍存。各科教师缺少统筹协调,各自依据教学进度与考试要求布置作业,全然不顾学生承受力。语文有大篇幅抄写、阅读理解练习,数学是海量计算题、应用题,英语则是单词背诵、语法习题堆砌。学生课余被作业填满,每晚挑灯夜战,重复书写、机械背诵,无暇发展兴趣爱好,身体素质与综合素养培养被搁置,过重压力下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果反而大打折扣。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过分强调分数

小学评价体系亟待优化,分数至上观念根深蒂固。学校组织考试后,常依成绩排名,公开表扬高分学生,批评低分者,给学生贴上优劣标签;家长紧盯试卷分数,考得好奖励,不佳则斥责,全然不顾孩子学习努力过程。例如一位学生虽努力提升成绩但仍未达优秀线,却因没得到肯定而沮丧。

三、 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核心素养

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内容的局限,深度剖析教材,精准提炼核心知识,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知识体系。如在科学课中,讲解植物生长单元时,不再局限于课本配图与简单文字,而是引入校园植物观察、养护计划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从种子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在实践中掌握植物学知识,培养观察、探究、合作等核心素养,使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情感培养有机融合,让教学内容 “活” 起来,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摒弃单一讲授模式,积极采用多元化教学法。以数学课堂为例,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立体图形的旋转、拼接动画,将抽象知识具象化,瞬间抓住学生注意力;随即抛出问题引导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用卡纸自制图形模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图形特征与规律。这种情境创设、小组协作与实践操作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课堂从 “教师讲” 变为 “学生学”,知识吸收率大幅提升,有限课时内达成高效教学,让学习成为充满趣味的探索之旅。

(三)合理布置作业,减轻学生负担

各学科教师需协同合作,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分层作业。基础薄弱学生着重夯实基础知识,布置适量字词拼写、简单运算等作业;中等生在巩固基础上适度拓展,如语文的短文仿写、数学的生活应用题;学有余力者则安排开放性探究任务,像研究本地古建筑文化并撰写报告。同时控制作业总量,确保学生每天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之余,融入家务劳动、体育锻炼等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劳逸结合,既巩固知识,又丰富课余生活,真正卸下过重作业包袱。

(四)改革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摒弃单纯以分数论英雄的旧观念,搭建多元评价体系。一方面,关注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课堂参与度、小组协作表现、作业完成态度等日常点滴,定期反馈,激励学生持续进步;另一方面,拓展评价维度,纳入实践技能、艺术素养、品德表现等。如举办科技小制作展览、文艺汇演等活动,依据学生在其中展现的创新、审美、团队精神给予评价。

结束语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合理布置作业和改革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减轻学生负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和实践这些改革策略,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学生。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双减”政策的顺利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何东荣.“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12):110-112.

[2]吴九顺.论“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改革的实效性[J].新课程,2023,(01):10-12.

[3]石国温.“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改革的实效性分析[A]“双减”政策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论文集(三十)[C].   新课程研究杂志社,   新课程研究杂志社,   20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