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策略探索
王霞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四小学 陕西 府谷 719499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至关重要。该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而非被动接受知识。通过设计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还学会如何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实施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材精髓,同时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这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确保教学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深入思考。
一、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核心素养
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对于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具有显著效果。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使其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迅速提炼出数学本质,还能强化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确保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步步为营、逻辑清晰。此外,探究式学习还能锻炼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使他们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如何以数学的视角去审视日常生活,从中发现数学的踪迹,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本质,进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精准分析。探究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探究式教学摒弃了传统的机械记忆与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转而引导学生在积极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当学生主动投身于对数学概念的探索和对数学规律的发现之旅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深化对数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在单纯地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探究方法。这种方法论上的收获,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些能力将成为他们日后面对各种挑战时的宝贵财富。
二、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策略
(一)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与深度思考
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推动下,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转而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在这个课堂上,教师扮演着“导演”的角色,而学生则是真正的“主演”。这样的转变意味着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作为“导演”,教师在课前预习或课堂初期阶段,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明确教学任务和问题,并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随后,整个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将通过观察、阅读、实验和体验学习材料,深入分析数学现象的要素、规律和特征,进而总结出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模型。
以《多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学生在之前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本课按照“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逻辑顺序展开学习。教师通过迁移学习方法,利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再以此为基础,运用分割法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样地,梯形面积的计算也可以通过拼凑法或分割法得到。虽然本课知识点较多且复杂,但探究方法却相对简单且相似。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在循序渐进地说明研究方法后,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学生动手对小纸板及上面的图形进行分割、拼凑等操作,记录实践推演的结果,并最终总结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推行合作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交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外,实施合作式学习也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体现。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小班化教学逐渐普及,这为合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在合作式学习中,学生围绕特定的数学知识展开深入的探讨,或者分组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这种学习方式的优势在于,它营造了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没有教师直接压力的情况下,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观点,展现更强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在相互探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激发出新的思考火花,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模型的理解和认识。
以《倍的认识》为例,本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比较熟练地根据图形说出“10是5的2倍”或“10中有2个5”。虽然本课的知识体系相对简单,但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仍需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小组内,学生可以相互出题,轮流作答,小组长负责记录合作学习的成绩。这种轻松而高效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让他们迅速掌握“倍”的特征,明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强化实践体验,加速知识内化和应用
探究式教学是一个融合了感受、体验与学习策略、方法习得的综合性过程,其终极目标是实现知识的应用与拓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进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以“测量”一课为例,教师在讲解长度单位及其换算时,可设计一项测量教室的实践任务。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如尺子、皮尺等。在测量过程中,学生将亲身体验到不同工具的优缺点,从而理解为何需要多样化的计量单位。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记录测量数据,对比各组结果,分析误差来源,以此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在面临单位换算时,如将米与厘米进行转换,教师可借助实物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单位间的换算关系。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牢固掌握长度单位的知识,还能深刻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而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结语
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促进了他们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教学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付冠华,邢畅,陈芳.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主题式教学课堂实践初探[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3):58-59.
[2]吴香喜.探究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建构路径[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8):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