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项目化教学的策略
陈奕君
常州经开区小学 213000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成长需求,如何让抽象的道德理念与法治知识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项目式学习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它通过设计贴近生活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知、思考和践行,从而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教学;项目化教学
项目式教学强调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组建团队,主动探索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掌握更深刻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更具广度与深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提升。同时,项目式教学注重实践应用,让学生在参与实际项目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探究。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消除学习懈怠心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提升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合理运用项目式教学策略,结合教学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项目设计,提高课堂吸引力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项目式学习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在项目设计上进行创新,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参与度。尤其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法律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是教师面临的重要挑战。通过设计富有创意和实践性的项目,能够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认同。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生命最宝贵》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名为“生命之树”的项目。在这一项目中,学生将围绕“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入探讨。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最宝贵”的原因,并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故事,引发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其次,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绘制一棵“生命之树”,树干代表生命,树叶则可以写上他们认为珍贵的事物,如家庭、朋友、爱好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讨论生命中哪些方面是最值得珍惜的。最后,教师组织一次“生命之树”展示活动,让每位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其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这样的项目设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生命最宝贵”的主题,还能在实践中培养同情心、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这种创新的项目式学习方法不仅提高了课堂的吸引力,也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知识内化。通过真实而生动的学习活动,学生更容易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自身生活相联系,从而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加珍视生命、尊重他人。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项目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为优化实践提供了有益思考。
二、利用多元化资源,为项目提供支持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还需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资源来支持项目的开展。多元化资源包括图书、网络资料、社区资源以及专家讲座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和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知识。通过整合不同类型的资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广泛的视野,增强他们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兴趣和理解。在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低碳生活每一天》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名为“低碳行动计划”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图书馆的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料,了解低碳生活的基本概念和实践方式。接着,教师可以邀请环境保护领域的专家进行线上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低碳生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学生需要制定自己的“低碳行动计划”,包括减少用电、节约用水、选择公共交通等具体措施。随后,可以通过实地调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和分享。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还能在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最终,这种多元化资源的利用提升了课堂的参与度,还使学生对低碳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实践体验。
三、加强家校沟通,共同促进教育效果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家校沟通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够增强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支持,还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通过定期的沟通与互动,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分享彼此在教育过程中的观察与经验,从而形成合力,推动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学习与实践。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弘扬优秀家风》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家风传承”项目,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在项目启动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优秀家风的概念,并要求每位学生回家与父母进行交流,了解家庭中的传统美德和家风故事。接着,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他们所了解到的内容,可以是家庭成员的故事、传承的习俗或是家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为了增强家校沟通,教师还可以组织一次“家风分享会”,邀请家长参加。在会上,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制作的关于家风的海报或小册子,并邀请家长分享他们对优秀家风的理解和实践。这种互动让学生感受到家庭文化的重要性,也使家长更加关注孩子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表现。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对优秀家风的理解,也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情感连接。最终,这种加强的家校沟通使得道德与法治教学得以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刻的学习体验。通过共同努力项目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得以有效优化,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实现更大的提升。
四、结束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项目式教学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项目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实践操作等方式,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从而锻炼了逻辑思维,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项目式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项目探索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刘芳.项目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23(34)
[2]顾梅颖.学用合一: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的应然追求[J].中小学班主任,20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