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研究

作者

朱鹏伟

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摘要:在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日益受到重视,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以其独特的价值魅力,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关键词: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

引言:

教学评价作为衡量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参与度,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取教学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全面、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推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深入发展,提升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等方式,深入探索知识,提升综合素养。这种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使学生能够在更加开放、多元的环境中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这有助于他们形成跨学科的综合素养,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实践。从选题、搜集资料、提出方案到最后的成果展示,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这种学习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通过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来寻求解决方案,这有助于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课题或任务。这种团队合作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同为团队的胜利贡献力量。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四)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实际问题,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和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经历能够使学生更加熟悉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还能够学会如何收集信息、分析数据、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等科学研究方法,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观念与能力的局限

部分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认识不足,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对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和意义缺乏深刻理解,因此在实践中难以有效推进。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包括课程设计、资源整合、学生指导等方面的能力。然而,部分教师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难以胜任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

(二)课程资源的匮乏

受到地域差异、学校经济条件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多重因素的制约,部分小学在研究性学习所需的课程资源上显得捉襟见肘。教学材料的匮乏、实验设备的不足以及信息技术资源的短缺,成为了制约研究性学习深入开展的主要瓶颈。即便某些学校勉强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课程资源,但部分教师在资源整合与高效利用方面的能力仍有待提升。他们面对种类繁多的教学资源,往往难以精准识别并有效整合那些最能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其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资源,从而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过程参与和综合能力发展,然而,当前的评价体系却常陷入结果导向和分数至上的误区,难以全面、公正地衡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效。不少学校仍采用单一的纸笔测试和教师主观评价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关键能力的展现,无法准确捕捉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真实成长和进步,亟需改革和完善,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学生参与度与兴趣的缺失

由于研究性学习需要较高的自主性和参与度,部分学生可能由于兴趣不足、动力不足或学习压力等原因,难以积极参与其中。部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导致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

三、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策略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模式应当打破传统教师单一评价的局限,构建一个包含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社区等外部评价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这一转变在小学四年级的“我们的家乡”研究性学习项目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在该项目中,教师不仅细致评估了学生的研究成果,还创新性地引入了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学生们在自评过程中深入反思了自己的研究历程,从研究方法的选择、资料搜集的广度与深度,到最终成果的呈现,都进行了细致的自我审视,明确了自身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互评环节则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他们在相互评价中发现了彼此的闪光点,也诚恳地指出了可以改进之处,实现了取长补短、共同提升的目的。此外,项目还纳入了家长评价,家长们从家庭观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研究态度、自主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价,为教师和学校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生成长信息。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让学生从一个更为宽广的视角审视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轨迹,也促进了家校之间的深度沟通与协作,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评价内容全面化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应当是一个多维度的考量体系,它不仅要评估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深入考察他们在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表现。在一次以“植物生长的秘密”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项目中,这一评价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不仅细致入微地评价了学生对于植物生长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将评价的焦点扩展到了学生在实验设计上的创意与实践、数据收集与分析的严谨性、团队合作中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以及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策略上。这种全面而细致的评价方式,不仅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各个维度上的成长与收获,也促使他们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努力在知识学习、技能锻炼、情感培养以及创新能力发展等多个方面取得均衡发展。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学术研究上不断进步,更能在个人成长和价值观塑造上获得长足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应当是一个灵活多样的体系,旨在通过不同形式的评估手段,更精准地捕捉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成长轨迹。在一次以“环保小卫士”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项目中,这一理念得到了生动实践。学生们被鼓励以多样化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不仅精心制作了环保主题的手抄报,将环保理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大众;还积极参与了环保知识竞赛,通过激烈的思维碰撞展现了自己对环保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此外,他们还撰写了环保小论文,从理论层面探讨了环保的重要性和实践策略。而教师则采用了同样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创意和表达能力;通过口头报告,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演讲技巧。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热情,还促进了他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显著提升,使他们在探索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以更加多元和全面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强调过程性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当深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即全面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所付出的努力。这一理念在一次以“家乡的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项目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在这个项目中,教师不仅对学生的最终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更重要的是,他们细致入微地观察并记录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最初的选题阶段,到资料搜集的广度和深度,再到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直至最终成果的精心制作,教师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细致的指导。在过程中,教师不仅对学生的优秀表现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也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建议。这种过程性评价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最终成果的展示,更在于研究过程中的学习、探索和成长。它促使学生们更加珍视并投入于研究过程,学会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中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成长,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利用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与有效利用是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教师教学策略优化的关键环节。在一次以“小小发明家”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项目中,这一理念得到了生动的实践。教师在细致评估学生的发明作品后,迅速且具体地将评价结果反馈给了每一位学生,不仅指出了作品中的亮点与创意之处,也诚恳地提出了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建议。这样的反馈机制促使学生们能够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表现,进而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如何在保持优势的同时,针对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学生们积极响应,根据评价结果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细致的修改和完善,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他们的作品质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提升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充分利用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评价结果的深入分析,教师发现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共性的薄弱环节。基于此,教师适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策略,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样的双向互动,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推动了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评价标准的制定要科学合理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标准在设计和实施时,必须兼顾科学性与合理性,确保既能贴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能充分反映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和要求。在一次以“小小科学家”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项目中,教师精心制定了一套全面而细致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不仅涵盖了学生在选题时的科学性考量,研究方法的合理性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准确性保障,还着重强调了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价值。这些评价标准既充分考虑到了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又严格遵循了研究性学习强调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基本原则。通过这套评价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步努力都得到了公正而全面的评价。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科学地选题,如何合理地设计研究方法,如何准确地收集与分析数据,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尝试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与价值。这样的评价标准,不仅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了准确的衡量尺度,更为他们的成长轨迹描绘了一幅清晰而生动的画卷,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结语: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结语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总结与升华,它不仅是对学生研究成果的回顾,更是对他们成长与进步的肯定。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在未知中寻找答案,如何在团队中协作共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从最初的懵懂好奇,到后来的主动探究,每一步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与智慧。他们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与分析数据,最终呈现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耐心、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此外,研究性学习还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和实践的价值。他们通过亲身实践,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参考文献:

[1]陈娴,易骏.小学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的校本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4,(35):27-30.

[2]邵春瑾.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的思考[J].林区教学,2019,(01):87-88.

[3]邵春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混合式教学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8,(1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