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中方与外方教师管理模式的差异与融合策略研究
王彦萍
苏城外国语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因国际学校中中方与外方教师在管理模式存在不同,这也导致各方教育理念与制度体系等多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需要制定出有效的融合策略,才能取长补短,各显双方优势,从而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水平。对此,本文探讨国际学校中方与外方教师管理模式上存在的差异,提出二者教师的管理融合策略。
关键词:国际学校;中方教师;外方教师;教师管理模式;差异;融合策略
前言:
国际学校的教学宗旨在培养出更多的全球化视野的国际性人才,并且还要求教师具备超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对此,学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也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不仅如此,国际学校还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培养出更多独立思考人才。对此,国际学校需要为学生搭建全方位发展教育平台,重视中方与外方教师管理模式的差异性,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融合策略,以此促进国际学校健康长远发展。
一、国际学校中方与外方教师管理模式差异分析
(一)招聘标准
在国际学校中,中方教师更加注重教学经验以及学术资历,在招聘流程方面特别强调标准化,并且在教育教学体系中建立了高契合度的文化交流机制。外方教师则与中方教师不同,比较重视语言能力,并且强调国际化背景,但是由于招聘渠道过于单一,招聘合同经常出现不规范问题,直接导致合同纠纷情况发生。
(二)管理与评估机制
中方教师在国际学校管理模式方面更加注重集中化,并且学生考核方式也注重统一。外方教师则更加注重“聘管分离”,招聘与使用由外事部门与教学部门分别负责,但是这种方式导致教学评估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不强,尤其是在国际教学计划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三)教学理念与课程设计
中方教师更加重视教学理念,在课程安排方面比较系统化,知识体现比较注重完整性。但外方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注重课程设计内容的高灵活度。所以教师经常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加多元化[1]。
二、国际学校中方与外方教师管理融合策略
(一)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
国际学校需要规范制定聘任合同,例如中英文双语合同,规范外教管理工作体系,落实存异求同的管理原则,实现趋同化统一管理目标。
第一,国际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合理设计多纬度学生成绩评估指标,完善制定评估体系。例如,国际学校需要以国际学校发展需要,制定培训课程,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指标需要满足WASC委员会认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评估结果详细制定教育计划,并积极听取教师建议,以此顺利实现国际学校的教育发展目标。如调研表1。
(二)跨文化培训与团队建设
国际学校需要积极鼓励双方教师适应双向文化,外方教师可以为中方教师进行语言培训,并且定期组织各项国际化理念探讨,让中方教师更多了解外国文化,以此建立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仅如此,国际学校还需要明确分工,外方教师负责进行课程设计,中方教师负责进行本土文化衔接 ,制定联合备课机制,以此实现协同教学发展目标。
在教材方面,国际学校需要为中方与外方教师提供对应教材,同时还需要提供配套的教学设备,尤其是在教学方式以及态度方面需要积极配合,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给予更多支持,提高教师授课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整体教学效果做出综合评价[2]。
(三)课程融合赋能
国际院校可以应用混合教学模式,开展“双师”教学课堂,科学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与学生建立线上互动,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顺利完成实践学习任务。
(四)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激励机制
国际学校需要制定分层教育计划,鼓励外方教师与中国学生积极互动,以此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语言交流水平。另外,国际学校还需要给予外方教师职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合理设立晋升通道,继而完善构建中方与外方教师国际学术流动机制,促进国际学校积极健康发展。
(五)技术驱动的管理创新
国际学校需要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针对已有的管理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以此实现技术驱动的管理创新,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对学习学习成果做出合理评价。例如,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过程,只需要收集评教词频率,平台就可以直接对做出评估反馈,教师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方案优化调整, 从而合理制定教学策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这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培养方面非常有帮助。除此之外,国际学校可以开展中、外方教师教学交流会,相互探讨教学方法,以此促进“双方”教师教育理念的深度理解,相互学习,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另外,中外教师还可以开展每周例会活动,邀请中方教师积极探讨,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以此完善设计学生教育计划。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深度了解外方教师的教学心理,同时还能全面了解内心变化,及时调节心情,以良好的心态与状态授课,这非常有利于教学工作开展。需要注意的是国际学校还需要了解外方教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短时间内确保他们了解自己的教学职责,按时上交教材资料,在完成教学目标后,需要各负责人对中方与外方教师离校申请单上签字,以此完善国际学校中方与外方教师管理体系[3]。
总结:
综上所述,国际学校中方与外方教师管理模式可以采用合理的融合策略,实现对学生国际化教学优势互补的目标。不仅需要国际学校重视课程创新,同时还需要注重中方与外方教师的协同管理,以此完善构建中外方联合办学质量认证体系,满足国家化办学标准,实现国际化教育事业纵深发展的良好目标。
参考文献:
[1]胡逸,徐晓雯.国际学校教师流动的"马太效应"及创新管理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24,000(008):119-123.
[2]周耀威,陈国明.国际视野中的"教师领导"及对基础教育学校管理变革的启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1,023(005):123-127,136.
[3]陈添.学校管理层视角下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学咨询,2022,000(003):034-036.
作者简介:王彦萍(1989.10)女、汉族、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力办主任职务、研究方向:国际学校中外方教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