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经史子集” 为纲,让传统文化浸润小学语文课堂
张娜
山东省邹平市第一实验小学 256200
一、“ 经史子集” :传统文化的天然脉络与教学价值
“经史子集”作为中国传统典籍的经典分类框架,蕴含着系统的文化逻辑,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整合提供了天然线索。“经”部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等伦理思想,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准则,在教材中多以故事或名言形式呈现,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素材;“史”部涵盖历史典籍与人物传记,《将相和》中的家国情怀、《大禹治水》中的担当精神,能帮助学生建立历史认知,理解民族发展脉络;“子”部包含诸子百家思想与实用智慧,《守株待兔》的寓言警示、古代科技发明的简易记载(如“小孔成像”),展现了古人的思维方式与实践经验;“集”部则汇集诗词文赋等文学瑰宝,从“床前明月光”的思乡情感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自然之美,为学生提供了审美体验的范本。
当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存在明显局限:一是资源碎片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分散在不同单元,缺乏系统性关联;二是教学表层化,多停留在知识识记层面,未能深入文化内涵。而“经史子集”框架恰好能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分类整合,使零散资源形成有机整体;借助其内在逻辑,引导学生从思想、历史、智慧、文学等多维度理解文化,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深化。
二、“ 经史子集” 视域下的教材资源整合路径
(一)资源分类体系构建
依据教材内容与“经史子集”内涵,可将传统文化资源划分为四大模块:
“经”部资源:筛选体现儒家伦理的文本,如《孔子拜师》中“谦逊好学”的态度、《论语》选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聚焦道德规范与价值引领。
“史”部资源:整合历史故事与人物事迹,如《西门豹治邺》中的治理智慧、《史记》改编故事《将相和》中的人际谋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 “子”部资源:提炼诸子思想与生活智慧,如《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讽刺侥幸心理)、《墨子》中的科技记载(简化为儿童易懂的科普内容),展现多元思维。
“集”部资源:汇总不同主题的诗词文赋,如边塞诗(《出塞》)、山水诗(《望洞庭》)、思乡诗(《静夜思》),按情感主题进一步细分,强化文学审美。
(二)整合原则
1. 关联性原则:确保四类资源逻辑贯通。例如,将“经”部“孝亲”思想与“史”部“黄香温席”的故事结合,将“子”部“观察自然”的智慧与“集”部中描写动植物的诗词(如《咏柳》)关联,形成“思想-案例- 实践”的认知链条。
2. 适配性原则: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对内容进行通俗化处理。将文言文转化为故事体(如《论语》选段改编为“孔子教弟子”的小故事),将抽象概念生活化(如用“同学间互助”解释“仁”),降低理解难度。
3. 完整性原则:不破坏教材原有单元结构,仅通过主题归类实现资源重组。如将分散在三年级至六年级的思乡诗归入“集”部“家国情怀”子主题,既保持教材系统性,又强化文化主题的集中性。
三、基于“ 经史子集” 的教学实施策略
(一)分模块教学指导
“经”部:以价值践行为主线,通过情境体验深化理解。教学“诚信”主题时,可设计“班级诚信银行”活动,让学生记录日常守信行为,结合《论语》“言必信”的名言,讨论“为什么要讲诚信”;学习“孝亲”思想时,组织“我为父母做件事”实践,呼应“经”部“百善孝为先”的理念。
“史”部:以时空还原为方法,增强历史代入感。讲解《西门豹治邺》时,用动画短片展示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让学生分组演绎“调查民情”“惩治巫婆”等场景,在角色扮演中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逻辑;学习《大禹治水》后,引导学生绘制“治水路线图”,结合地理知识分析“疏导法”的智慧。
“子”部:以智慧迁移为目标,连接古今生活。解析《守株待兔》时,组织“农夫的错误”辩论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讨论“侥幸心理的危害”;介绍古代“小孔成像”时,让学生用纸板、蜡烛进行实验,对比现代相机原理,理解科技智慧的传承。
“集”部: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丰富感知形式。教学唐诗时,配乐吟诵《望庐山瀑布》,让学生用画笔描绘“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学习宋词《清平乐·村居》时,编排情景剧再现“翁媪闲坐、儿女劳作”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之美。
(二)“预- 析- 思”一体化教学流程
1. 课前预学:按“经史子集”分类布置探索任务。如预习“经”部内容前,让学生搜集“身边的礼貌行为”;接触“集”部诗词前,鼓励他们查阅诗人生平(如李白的漫游经历与《望庐山瀑布》的创作背景),激发主动探索兴趣。
2. 课中解析:借助多元手段深化认知。“史”部教学可利用历史地图、时间轴梳理事件脉络;“子”部可开展“诸子故事会”,分组讲述《愚公移山》《刻舟求剑》等寓言并分析寓意;“集”部可通过“诗配画”“诗配乐”等形式,将文字转化为具象体验。
3. 课后拓展:打通文化与生活的边界。围绕“经”部“友善”主题,组织“班级互助日”活动;结合“子”部传统技艺,让学生向长辈请教剪纸、包饺子等手艺;针对“集”部思乡诗词,开展“我为家乡写小诗”创作,让传统文化从课本走向生活。
四、实践成效与展望
以“经史子集”为纲的教学实践,已在多所小学取得积极成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显著提升,能主动关联不同单元的文化内容(如将“经”部“诚信”与“史”部“商鞅立木”故事结合分析);教师教学目标更清晰,从“零散讲解”转向“系统渗透”;课堂氛围从“单向传授”变为“互动探究”,如“诸子思想辩论会”“历史情景剧”等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一是细化不同学段的资源分类(如低年级侧重“集”部诗词与“史”部故事,高年级增加“经”部思想与“子”部智慧);二是开发配套的校本课程,补充教材外的“经史子集”精选内容(如《三字经》《弟子规》选段);三是构建家校协同机制,通过“家庭传统文化日”等活动,让文化渗透从课堂延伸至家庭。
结语
“经史子集”不仅是典籍分类法,更是理解传统文化的认知框架。以其为纲整合小学语文教材资源,能让文化传承从“碎片拼图”变为“系统画卷”。当学生能从《论语》中领悟做人的道理,从历史故事中汲取做事的智慧,从诗词中感受审美的魅力,传统文化便真正融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正是语文教学的使命——让年轻一代在文化的滋养中,成长为有根、有魂、有担当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 朱晓婷 . 统编语文教材下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思考 [J]. 教育探索 ,2019(05):45-48.
[2] 杨玉娇 .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渗透和传播 [J]. 基础教育研究 ,2020(12):34-36.
[3] 罗桂兰 . 在语文统编教材中拾掇传统文化 [J]. 语文教学通讯 ,2019(3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