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计算结构化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徐竹露

常州大学附属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深入贯彻与实施,小学数学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结构化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逐渐凸显出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特别是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结构化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引导他们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引言:

以“分数加减法”为例,这一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注重单一知识点的讲解与练习,而忽视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这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分数计算问题时,往往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然而,在结构化教学的视角下,“分数加减法”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与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等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计算结构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结构化教学强调将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和框架结构的规划。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这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分数加减法”时,学生需要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分数的单位、分数的加减法规则等。通过结构化教学,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结构化教学要求教师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善数学教学。这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通过结构化教学,教师可以更加清晰地呈现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同时,结构化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构化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角度审视与思考数学知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分数加减法”时,学生需要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结构化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计算结构化教学实践策略

(一)整合知识板块,形成结构化框架

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分数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因此,在教学开始前,教师需要精心整合分数单位、分数意义以及分数与小数关系等相关知识板块,构建一个清晰、系统的知识框架。这一框架旨在帮助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回顾这些基础知识,为他们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随后,通过设计一系列层次分明、由易到难的分数加减法练习题,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技巧。从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法入手,逐步增加难度,过渡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最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涉及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注重算理教学,强化知识内在联系

算理作为数学运算的核心,对于揭示数学运算的本质和规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尤其需要注重算理的教学,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强化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方法来破冰。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先详细解释通分的概念和步骤,让学生明白为何需要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接着,为了加深学生对通分正确性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使用图形、实物等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算理和算法,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可能会这样表述:“当两个分数分母不同时,我们需要先通分,使它们变成同分母分数,然后再按照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样的表述既准确又清晰,体现了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算理的深刻理解。

(三)设计连贯性教学活动,促进知识迁移

结构化教学要求教学活动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并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连贯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地逐步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技巧。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分数加减法:首先,通过游戏或竞赛的形式让学生练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然后,引导学生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接着,让学生尝试解决涉及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汇报,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这些活动不仅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倡导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提升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在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来掌握数学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与分数加减法相关的自学材料或学习资源(如视频、课件、习题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围绕某个问题或任务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例如,在学习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探究“如何快速准确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个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和思路。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技巧,并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结语: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计算结构化教学已经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探索,我们深刻认识到结构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计算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结构化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整合知识板块,形成结构化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计算的本质和规律。

参考文献:

[1]黄婷婷.结构化视域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3,(13):159-162.

[2]徐军.结构化视域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2,(36):46-48.DOI: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