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银耳文化视角下的地方文化探究

作者

冯祯

通江县职业高级中学 636700

摘要:村落是承载数千年农业文明的地方文化的源泉。通江气候温和湿润,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人工栽培银耳的发源地。通江银耳以其独特的厚肉、嫩肉、炖制简单、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美容效果好而文明国内外。通江银耳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神韵美,各种精彩的传说和大量的诗歌和歌曲流传下来,从而积累了深厚的银耳文化。基于此,本文探究了基于银耳文化视角下的地方文化。

关键词:银耳文化; 地方文化; 实践探究

在地方文化不断传播的今天,一个赋有银耳文化盛名的城市,通江的文化生命不断发展,从而孕育出了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动力。与此同时,通江银耳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在远古时期都十分受人们欢迎,并且也为人们的健康提供着保障,因此在银耳文化视角下对通江的地方文化进行探究,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一、通江银耳的独特文化

据研究,通江银耳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宋元时就开始食用,明清时将其入药,在清代开始种植。明朝时,通江银耳被誉为“皇室养生之佳品”; 在清代,它经常作为一道美食在清廷的御宴上引起人们的关注。通江银耳人工种植最早发现于清光绪六年,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了。  《御膳楼》一书由清中记载了“中国有太多的名菜了,但通江银耳特别受欢迎,通江银耳已成为官员孝敬太后的一种专用品。”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传统的生产工艺使通江银耳品质优越。通江银耳厚实、美观、品莹剔透; 干燥时,颜色为白色,略带米色,不易氧化和晒黑,具有强烈的芳樟醇气味; 发泡后具有一定的膨胀性,很好炖煮。煮熟后,汤像胶水一样光滑持续,美味爽口。在《抗癌谈研究与希望》中写到:通江银耳能够起到补精、调理肾阴、润肺、生津止咳、清热、润肠胃、理气活血、强心健脑的功效,不仅可以提神养颜,还可以美容抑癌。

二、银耳行业语言

(一) 指人

生产银耳的农民被称为耳农。建村买银耳的商人叫坐庄。购买银耳的大商人被称为大秤杆子。购买银耳的小商人被称为小秤杆子。交易量大于大秤杆子并且小于坐庄的交易者称为包袱客。购买银耳的交易商统称为耳子客。从上海到通江经营银耳的商人被称为上海帮。从武汉来通江经营银耳生意的商人叫汉阳帮。专门在背挑银耳的苦力被称为脚子。

(二) 指事

砍伐绿树种植银耳被称为砍山。在当年中的砍伐以及产耳制作被称为砍新山。第一年和第二年产耳叫砍陈山。清明前后,当青冈的树木发芽时,它被称为砍春山,也被称为砍芽子山。从立秋到立冬的砍山被称为伏砍山,也被称为砍秋山。砍山五年以上,不到四年,叫做坐四砍五; 而砍山六年以上,不到五年,叫做坐五砍六。将山横截平,取名倒哼山树。砍倒一棵垂直的树,让它成一个角度,这叫倒顺树。砍去绿色树干的枝丫造作剔山。将绿色棍树切成一定长度的耳棒被称为铡山,也被称为铡棒、截杆以及截棒。如果把耳棒放在干燥的地方晾干,那就叫做炕棒,也称晾架。耳堂的建造被称为筑堂。将耳棒区分堆放在耳堂中引起灰霉病的生长被称为烂棒,也称为排山。在排列耳棒后,定期旋转耳棒以重新排列,这称为转翻棒。雨水过多会使银耳腐烂,这被称为烂棒。摘银耳就是拣耳,把银耳穿在竹竿上干燥叫烘烤。购买绿色种植银耳被称为写山,也被称为佃山。银耳的合作关系被称为搭生意。不法分子往银耳上倒淀粉、浓米汤和其他东西来增加体重,这就是所谓的上浆。违法者用硫熏银耳,这种光的颜色叫做着色。

(三) 指物

大面积的青冈树林被称为耳林,也叫做耳山。已经断筒的青冈林被叫做耳棒,也叫做断木。在耳棒上放置菌种称为眼皮子。伴随的细菌转化耳棒的纤维素,使银耳可以吸收营养物质,被称为香灰,也称为香灰霉。放置耳塞的地方是耳堂。穿过新鲜银耳烘烤的竹棒被称为签子。烤新鲜银耳的加热器被称为火槽。有刺的铁丝网可以保持银耳的新鲜以备烘烤,这种铁丝网被称为丝芭。将耳棒放置在高工作台脚部之间以计算耳棒数量的单位称为板。从凳子脚上取下的指向天空的耳棒,称为地包天。把凳子的脚放在地上得到的耳棒叫做天包地。银耳最初通常被称为蛇泡子。最好的银耳叫庄货。质量不好的银耳叫做脚子。

三、银耳文化中的地方文化

在银耳文化中包含很多的诗词歌赋,其中包括《通江白耳歌》、《银耳之乡》、《银姑娘的传说》等,这些诗词歌赋为通江的地方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扩大了通江银耳在世界上的盛名,为通江的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此同时,通江银耳文化中形成的各种语言也逐步提升了银耳生产活动的本质,促使有关银耳的各项活动都更加专业化,并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促进银耳文化的再发展,将通江的地方文化与银耳文化融合在一起,从而促使两种文化的逐步优化,最终得到优质的文化遗产。

结束语:以上,在银耳文化视角下对地方文化进行探究,促使银耳的原产地通江的地方文化得到不断的发展,进而推动通江的城市化建设,实现文化与城市的同步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熊洁.基于银耳文化视角下的地方文化探究[J].巴蜀史志,2020(01):118-121.

[2]沈毅玲.地方文化传播实践[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8(01):277-278.

[3]芦园园.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文化的传播与传承[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14):80-82.